柿子熟了
版次:08 作者:王敏
金秋时节,各种各样的柿子陆续上市。有的金黄,有的橙红,有的大如海碗,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薄皮里灌满浓香的果浆,有的口感脆爽如甜瓜……丰富的品种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也让人们收获了满满的甜蜜。
中秋节吃柿子“事事如意”
“最近市场上已经有商家一盒一盒地卖小柿子了,放上两三天再吃,甜甜糯糯的,到口里就化了!”市民赵勇笑着说,自己的小孙子特别喜欢吃柿子,一到这个季节,家里最不能缺的水果就是柿子了。
前段时间中秋节,赵勇家里摆放着的各式水果中,最抢眼的莫过于那些圆润饱满的柿子了。“柿子象征团圆和吉祥,是我们家每年中秋节必备的水果。”妻子李娟回忆说,自己小时候,中秋节时能吃上个月饼、柿子是最幸福的事情,如今生活富裕了,想吃点啥都能随时买到,可是柿子带来的甜蜜记忆,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訸介绍说,柿子果实丰厚圆润、形似如意,又因“柿”与“事”谐音,所以被人们用来寓意“事事如意”。中秋节吃柿子不仅是一种传统的饮食习惯,还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在家中摆放柿子或食用柿子,是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够事事顺心、吉祥如意,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最早出现在《诗经》中
柿子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柿子的记载,足以见其栽培历史之久。
“最开始,柿子并不是用来吃的。”张訸介绍说,汉初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中写道:“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当时,柿树作为珍稀品种,与卢橘、枇杷等果树一同被栽种于皇家园林中。到了唐宋时期,柿树的栽培技术更加成熟,其种植范围也不断扩大。宋朝时,马永卿在《嬾真子录》中写道:“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树连数里……”
当时,人们还集中对柿子的优点进行了总结。唐代的段成式就在《酉阳杂俎》中写道:“柿有七绝,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其中的“寿”还有实例,在陕西富平,有中国现存最长寿的柿树,已有1200多岁。
柿子同样是诗人和画家笔下的宠儿。无数文人墨客以柿子为题材,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和画作。民间艺术中,柿子的形象频繁出现在剪纸、刺绣、泥塑等作品中,成为民间艺术家表达美好愿望的重要元素。
别具风味的养生佳品
“柿树耐寒耐旱,适应性极强,种植遍布我国大江南北。”宁夏林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朱强介绍说,如今柿子品种不断丰富,从最初的野生品种发展到如今的多达几百个栽培品种,其中不乏富平柿子、青州柿子等闻名遐迩的地方特产。柿子加工后制成的柿饼、柿干、柿酱等食品,更是别具风味,深受人们喜爱。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成为了一些地方的产业支柱。
柿树是一种喜光、耐寒、耐旱的落叶乔木,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为佳。柿树从栽种到结果一般需要5~7年的时间,一旦进入盛果期,一棵树可年产柿子数百斤。柿子的生长周期与季节密切相关,一般秋季是柿子成熟的时候,也是柿农们最忙碌的季节。柿子不仅色泽诱人,营养价值也十分丰富。它含有丰富的蔗糖、果糖、葡萄糖,以及维生素A、C、B1、B2、E和胡萝卜素等。此外,柿子还含有较高的矿物质,如钙、磷、铁等。常食柿子不仅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还有助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是中华传统医学中的养生佳品。
不过,人们在食用柿子时,需要注意不可空腹食用,因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胶,空腹食用容易形成胃柿石。此外,柿子也不宜与高酸、高蛋白的食物同食,以免引起不适。
“总之,柿子作为一种普通而又特殊的水果,其历史之悠久、文化之深厚、影响之深远,是我国农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珍视这份来自历史的馈赠,让柿子的甘甜与文化继续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光彩。”张訸说。
本报记者 王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