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企业化运营要活力 盘活公共资源见效益

版次:02 作者:本报评论员

国庆假期,中国花卉博览园“山海之夜”夜游项目将正式运营,“梦幻海洋企鹅馆”里的小动物等待着游客的光临……通过企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让需要大量运维成本的公共资源成为产生效益的项目,这是银川市盘活国有资产,提升城市活力的有益实践,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从“养”资源到“用”资源的转变,背后是城市治理逻辑的变化。经过多年建设,银川市在软件和硬件上,积累了一大批服务社会、服务市民的公共资源,包括公园、场馆、功能性建筑等。如何最大程度发挥它们的作用,展现足够的自我造血功能,更好地服务市民,创造就业和创业机会,这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的改造提升,减少运营成本压力,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可以让更多资金流向更有需要的领域和环节,进一步造福市民。从“养”到“用”的转化,就是一竿子插到底的企业化运营模式,用商业运营的逻辑管理公共资源,在内部运转上做到降本增效。今年谋划实施的阅海湖一体化发展,展现出了商业管理的巨大作用,在锻炼国有资产管理运营能力的同时,培养了懂市场的运营团队,为今后提升银川市品牌塑造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包括公共资源在内的国有资产,由于不同权属和管理方,盘活的过程必然要直面阻力和困难。企业化运作的好处,在于成本运营有主体,资金流向有监管。在此基础上,敢于突破制约发展的藩篱,让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地激发活力,创造产生价值的机会,才能使其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通过摸清公共资源的“家底”,推动合理的重组和整合,将闲置的国有资产转变为可估值、可增值的资产,进一步提升城市硬实力,为接下来的商业化运营提供条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国企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担当、直面难题,提升各方市场力量的动员能力,向民企学习运营经验,借鉴和复制更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做法,为盘活国有资产积累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国有公共资源不仅是公园景区、运动场馆,更有生产性的企业、设备和园区。我们集中力量盘活国有资产,让闲置的公共资源成为创造价值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为城市赋能、为银川增值的过程。加大对国有资产使用和盘活的力度,逐渐积累出优化市场环境的虹吸效应,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正向螺旋,银川的城市整体实力和韧性才能大幅提高,为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积蓄更大的能量。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