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同梦
湖城焕彩
活力灵武 创新前行
版次:03 作者:李鲲鹏
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是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年来,灵武市持续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围绕降碳增绿主基调,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转型突围。
光伏治沙 增“绿”生金
科技带来的变化,在灵武市马家滩镇的荒漠戈壁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过去的不毛之地如今架起了一排排太阳能电池板,从空中看去,曾经的茫茫沙海已变成光伏蓝海。
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这种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土地,却是能源的绿洲。“十四五”以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先后分批次印发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清单,宁夏银东直流外送100万千瓦光伏项目、灵绍直流外送200万千瓦光伏项目纳入第一批基地清单,宁夏成为全国率先完成第一批基地任务的省区之一。目前,两个项目均已实现全量并网,并通过国家电网统一调配“点对点”将电能输送给东部城市。
“戈壁滩的蒸发量太大了,我们刚来时到处都是沙子,一场大风下来浑身上下全是土。如今,光伏板下面长满了各种沙生植物。”TCL中环银川市绿电园区光伏复合项目现场经理曹亚东说,该项目采用“光伏+生态治理”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水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该地区的土地保护率和植被生长率,助力生态环境改善与荒漠化土地治理。同时,项目采用TCL中环特有的“G12+高效叠瓦”组件,光伏原料来自中环在宁夏制造生产的硅棒,实现了本地制造、本地应用、本地消纳。
清洁能源是大自然赠予毛乌素沙地最宝贵的资源。曹亚东带领记者穿行在太阳能光伏板下,阳光照在光伏板上产生电能,白天沙地里阳光充足发电量大,是发电高峰,此时电网要承担较大接受负荷,TCL中环银川市绿电园区储能一体化布局实现了多能互补和深度调峰,让发出来的电在储能电站“暂歇腿脚”,待晚上用电量大发电量小时,再被送上电网发挥更大作用。
作为灵武市“五个特色产业板块”之一,清洁能源产业已成为灵武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今年,灵武市计划实施能源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283.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2亿元。截至目前,宝丰2GW、国能灵绍直流配套光伏复合、华能170兆瓦等6个能源项目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
加快形成奶业新质生产力
灵武市地处北纬38度是国际公认的“宁夏黄金奶源带核心区”,奶源曾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高品质牛奶重要供应地。近年来,灵武市立足黄金奶源带核心区优势,围绕打造“高端奶之乡”目标,将奶产业纳入“1535”生态经济体系,强基固本、延链补链,推动奶产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5月,位于灵武市临河镇临港产业园区的蒙牛全数智化工厂落成投产,这是蒙牛集团打造的全球乳业首座全数智化工厂,100人可创造100万吨年产量、100亿元年产值,“三个100”充分体现了企业在生产过程的高度智能化和高效化。
“以前指挥调度运奶车进场、卸奶和洗车需要20多个工作人员,现在全程由机械操作,不需要人力参与。传统工厂人工卸一车货需要两三个小时,宁夏工厂通过智慧采供系统可以实现原辅料一键入库,全程只需2分钟。”蒙牛宁夏工厂运营指挥平台指挥官高会雷介绍,该工厂已通过数智化技术成为4.0版本“超级工厂”,可实现全系统、全链条、全流程、全自动的全数智化覆盖。
作为灵武市奶产业代表和“链主”,蒙牛宁夏工厂的投产运行吸引了下游企业宁夏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的加入。“敢叫‘智能工厂’是因为车间里的大部分设备都达到了行业领先,基本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宁夏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车间主管黄广州说道。
走进宁夏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车间里,只见一卷卷原纸被迅速加工成一张张高质量的瓦楞纸板,墙上的蓝色大屏实时呈现全厂的生产状态。这一场景背后,是一套将人、机、料等数据串联起来的数字化系统,让印刷包装生产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智能化设备在推动产品精度提升的同时也让产量显著增加,黄广州告诉记者,与以前相比,现在企业生产效率提升50%以上,且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了工厂高质量发展。除了给蒙牛制作包装,宁夏艺虹环保包装智能工厂还向内蒙古、山西、陕西等周边省区厂家供应产品包装,已成为西北区域重要的现代化包装生产基地。
近年来,灵武市持续丰富壮大“1535”生态经济体系,围绕降碳增绿主基调,坚持全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方向,实现产业转型突围。不断优化煤炭、风电、光伏、储能、氢能一体化布局。打造全国优质奶源生产加工基地和“高端奶之乡”,引进蒙牛全产业链百亿集群项目,建成蒙牛乳业全球首座全数智化工厂,高产奶牛体细胞克隆和良种胚胎移植批量繁育填补了国内奶牛种子工程的空白。以羊绒、亚麻为原料的现代纺织业全产业链不断健全、规模不断扩大,亚麻制品和羊绒纱线产能、销量均居全国第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羊绒、亚麻制品现代纺织产业基地。
本报记者/李鲲鹏文 图片由灵武市委宣传部提供
我的名字里有个“国”
70后陈振国
名字寄托了父辈对祖国的祝福
“‘振国’从字面理解就是要振兴国家,这是长辈对我们这代人的期许,也是对国家繁荣富强的祝福。”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陈振国说道,大学毕业后,他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建设号召来到银川工作,至今已在这里扎根20多年。
作为一名电力工作者,他见证了电网的飞速发展。如今,得益于电网的完善,停电的情况已经很少发生了,这让陈振国的工作强度降低不少,“刚参加工作时,停电抢修是‘家常便饭’”。如今,随着电动车的普及,电网人有了新的使命——建设汽车充电桩,方便群众出行。
除做好城市电网维护,陈振国还负责在乡村推广煤改电。“现在在农村生活太幸福了,再也不用烧煤取暖,用电就可以解决冬季供暖难题。”陈振国说,农村用电取暖不仅方便干净,供暖品质也能大幅提升。作为一名电网建设者,看着群众的生活因为电网的完善越来越好,陈振国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本报记者 李鲲鹏 受访者供图
90后杨国帅
努力为建设家乡多作贡献
出生于1994年的杨国帅,今年刚到而立之年。作为化工厂安全检查员,他的肩上承担着比别人更重的使命和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众多工友的生命安全都系于我身,必须时刻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杨国帅说,除了认真磨练自己的实操技能外,工作之余他还会阅读各种安全知识书籍,只有扎实掌握每一个危险化学品的特性、安全操作规程、应急处置方法等,才能做好工友的安全守门人。
18岁时参军报国,20岁后退伍建设家乡——杨国帅认为这就是爱国。“回来以后感觉家乡的发展变化特别大,尤其是道路和城市建设面貌日新月异,迫不及待地希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杨国帅说,灵武市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取得新成效,新建小区、小微公园、历史名城改造让群众生活更美好,作为年轻人,要继续发挥作用,在岗位在社会多发光、发热,为建设家乡多作贡献。
本报记者 李鲲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