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者眼中的幸福升级

版次:2 作者:刘旭卓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见证了银川小区、物业的变迁。但说实话,20多年前刚到社区工作时,我从没想到小区会有这么大变化,会变成这么美的样子。”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长城花园社区党委书记赵耐香说道。

挨家挨户收卫生费

2003年,银川大规模拆除小煤房,治理小区环境。也是在这一年,赵耐香走上社区工作岗位,她干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拆除小区里的煤房。“那时候的小区院里绿地很少,但都有一排或两排用红砖砌的小房子,小区居民每家一间,用来放煤和其他杂物。”赵耐香说。

“小煤房不好拆,许多居民不理解,来了就吵,我们只好一个个安抚,慢慢做思想工作。”赵耐香说,当时这项工作抓得很紧,他们通常要干到晚上10点左右。当时银川还没有大规模成立社区,小区多由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管理,赵耐香所在的金凤区成立于2002年,2003年8月才成立第一个街道办事处——北京中路街道办事处。

“当时我所在的小区由居委会代管。那时没有微信群,手机也少,要收卫生费,就得一家一户敲门收缴,而且只能晚上去,白天家里基本没人,一户居民一年的卫生费是6元。”赵耐香回忆说,那时候的小区基本没有绿化,花草树木很少,只有一些企业家属院里,居民会在单元门口种植刺玫、柏树等。

宜居城市更美了

“我印象中银川小区变化最大的时间点是2010年。”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党委书记秦娜说道,当时除了部分老旧小区,三区小区基本都引进了物业公司。

2008年,银川正式被中国城市国际协会授予西北地区首个“宜居城市”称号,这一时期,银川奋力开创两宜城市建设新局面。数据显示,当年,银川市的物业管理企业达到174家。“新小区引进物业公司管理,社区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开展为民服务。”秦娜说,除了新小区,此时老旧小区也开始进行改造提升。

2011年,我市多个老旧小区开始改造提升,改造内容涉及建筑物改造、小区排水、供热管网、小区绿化和道路等环境改造以及完善自行车棚、物业管理和社区用房等其他工程。“改造前,老旧小区屋顶漏雨、道路不平、下水排水不畅,生活垃圾也随处可见,改造后,小区基础设施全部更换,还安装了监控防盗设施,小区环境焕然一新。”秦娜说,这一时期,老旧小区也开始引进物业公司统一管理,在经历了基础设施改造后,小区环境变美了,也有了物业公司的长效管理。

“未来幸福”已至

满城北街街道居安家园社区党委书记蒋凤琴也在社区干了近20年,她最感慨的,是社区的变化,“我们现在叫居安家园未来社区,其实未来已经来了,在我们小区,能清楚看见未来社区的样子。”

2023年3月,自治区将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七子连湖社区、满城北街街道居安家园社区确定为全区未来社区试点,以构建社区美好生活共同体、基层治理共同体为目标,重塑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美好生活。

“过去小区哪有这么好的条件,过节前,居民都是到小区院子空地上排练文艺节目,不像现在,有专业的舞蹈室、图书馆、乒乓球室、桥牌室、理疗室……”蒋凤琴说。

引进育儿机构,除了提供各种育儿服务外,还为家长开设各类育儿课程;开设老年大学,丰富退休居民的晚年生活。图书馆、夜校、邻里中心、社区食堂、理疗中心、健身中心……如今的社区更像一个载体、一个舞台,除了基本服务外,还嵌入各种延伸服务,让居民生活更加便利。

几位社区工作者说,如今社区的样子,是她们十几年前从未想象过的。她们见证了银川的发展,见证了人居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银川人的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