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幸福草!
版次:5 作者:陈玲
一棵草,改变世界!
这是一棵奔跑的中国草,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菌草援外事业,也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坚守一生的坚强信念。
从宁夏到卢旺达,从闽宁协作到南南合作,从中国方案到世界回响,林占熺教授的菌草科技演绎了幸福故事,传唱着中国智慧。
当81岁的林占熺再次站在宁夏广袤的黄土地上时,他深情地望着母亲河画下一个圆。这个圆的起点是闽宁协作。从起点出发,菌草跨越山海,“远行”南太平洋、非洲、南美洲,书写绵延20余载的致富传奇。
如今,菌草科技历尽千帆,回到最初的起点宁夏,以无尽的绿意和生机,回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厚重嘱托。
闽宁记忆
故事,要从1986年10月福建农林大学一间简陋的实验室里说起。那是一间坐落在半山腰上的小平房,林占熺在这里,第一次用芒萁、五节芒等野草做原料培育出一朵香菇。
“我感觉我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菌业,可以不用砍树了!”回忆往昔,一切历历在目。这一发现,让菌草技术在10多年后成为情系福建、宁夏两省区的“闽宁草”。
1997年4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银川召开,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将西海固不宜生存地区的贫困群众吊庄搬迁到银川河套平原待开发的地区,建设新家园,并亲自命名为“闽宁村”。同时,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
“这一年,我第一次来到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林占熺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到彭阳县,光秃秃的山峦望也望不到边,吉普车驶过扬起的黄土让人看不到希望,林占熺在空荡荡的窑洞里住了一夜,心中倍感苍凉。
之后的几天里,林占熺访农户、进田间,深入调查乡亲们的种植情况。走进一位老乡家,发现唯一值钱的东西是角落里的一袋马铃薯时,林占熺感触颇深,果断回到福建组建菌草科技援宁工作队。
半个月后,林占熺将草种装进从小卖部买的6个肥皂箱里,带着团队立即奔向西海固最贫瘠的山梁。
在彭阳县,菌草科技推广很成功。“用菌草草种发展菌业,27个示范户平均每茬收入超过2000元,小岔沟村一示范户50平方米菇房栽培平菇的收入超过他种27亩小麦的收入。”
乡亲们受够了穷,看到白花花的蘑菇能赚到钱,家家户户都搭起了菇棚,寂寥贫穷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第二年,距离彭阳县300多公里的闽宁村,第一次建起6座菇棚。
黄国勇是林占熺派驻到宁夏扶贫的第一批技术人员。“初到闽宁村,宁夏下了很大的雪。当时村里最高的建筑是闽宁村的大牌坊,我在那里拍了张照片。”捧着拍摄于2000年已经发黄的照片,黄国勇一脸兴奋,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夜里大风吹着沙石打在窗户上,刷刷作响。早上起来被子上一层土,根本不敢穿白衬衣。”搞培训、卖蘑菇、斗奸商,黄国勇和援宁工作队在扶贫的路上吃过不少苦头。随着闽宁村升级建制为镇,菇棚从3座增加到几百座,菌草科技在闽宁镇得到全面推广。
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乡亲们第一次见到百元大钞,闽宁协作在塞上湖城结出硕果,闽宁镇也成为队员们的第二故乡。
工作队在闽宁镇园艺村的一片荒滩上,选育出了第一棵适合在戈壁滩生长的巨菌草,乡亲们第一次用巨菌草养上了羊。
“用菌草喂羊,羊上膘特别快。菌草,菌草,闽宁草,幸福草,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共产党好!”听到村民们口口传唱,林占熺打心底里高兴。
回到原点
2000年5月16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签订友好省协议,并把中国的菌草技术推广到东高地省。
此后,在闽宁协作中成功应用的菌草走出国门。林占熺数十年如一日,将菌草科技推向全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
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的试验地到南非建成菌草技术研究培训中心,从斐济菌草技术示范中心到卢旺达的菌草新兴产业……历尽千帆,菌草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事业的“中国草”。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菌草一年收割3至6次,每公顷产量高达853吨。当地华侨严孟文第一次认识了这棵漂洋过海的“中国草”。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牛羊肉以前全部靠进口。了解菌草后,我自己试种并用来喂羊喂牛,没想到牛羊长得特别好。”严孟文在自己的庄园试种菌草,并慕名拜访了林占熺。
“菌草科技助力众多乡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在乡村振兴领域还大有可为!我带你去做一件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与林占熺的第一次长谈,让严孟文心生疑问,“有什么事比赚钱更有意义?”
2020年春节刚过,严孟文跟随林占熺奔赴陕西、甘肃、内蒙古。
沿着黄河,严孟文看到了脆弱的生态、落后的产业,也看到了菌草科技在华夏大地顽强扎根的韧劲,更被林占熺教授舍身忘我的精神感动。
距离闽宁镇130多公里的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盐碱地多年颗粒无收、寸草不生。“种啥死啥!”农民们时常望着皲裂的土地痛惜。
2020年9月,严孟文跟着林占熺及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一众专家,参加了在石嘴山举行的菌草产业发展及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观摩交流研讨会。
2021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菌草援外20周年暨助力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论坛致贺信,对菌草技术“以草代木”,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寄予了殷切期望。这一年,严孟文成立公司,承包3000亩耕地,建起石嘴山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开始做林占熺教授说的那件“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情”。
4年过去,产业园建起菇房车间、菌棒加工车间、行政楼、生活楼、种植区,园区及周边种植菌草1.45万亩,累计带动村民就近务工150余人,人均月收入4000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0万元。盐碱地治理、生态农业、菌菇加工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良性循环。
2023年8月30日举行的全国菌草技术推广现场会上,林占熺兴奋地对来自国家林草局、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等的领导及专家说:“我放下了一颗心,终于可以向总书记交卷了!”石嘴山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也成为全国首个集植物、动物、菌物三物循环生产,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结合的科技创新产业园。
在盐碱地菌草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里,拔节期的菌草每天以五六厘米的速度快速生长。菌草对盐碱地的改良数据,全部归集到“平罗县数字化盐碱地治理”项目的数字化系统内。
前不久,国家数据局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集中发布了一批优秀典型案例。“平罗县数字化盐碱地治理项目”入选“数字中国建设”优秀典型案例。由林占熺团队指导种植的巨菌草,明显改善了盐碱地,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提高达20%。
当技术员们在中度盐碱地种植145天菌草后,工作队队长周兴德兴高采烈地向林占熺汇报:“亩产收获15.5吨鲜草!含盐量明显下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菌草科技取得的生态效益有目共睹。但在严孟文这里,投入与产出还相差甚远。他尴尬一笑,“我没有赚到钱!”
尴尬之余,严孟文眼里透露着别样的坚毅。他知道,农业投资周期长、回报收益慢,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的振兴,生态农业必将在中国农村厚积薄发。
乡村振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今年九月,援宁工作队传来好消息:经过4个月的种植观察,巨菌草在海拔1900米的固原市泾源县试验示范基地亩产高达13.73吨,巨菌草搭配黄芩套种成功,品质更优秀。
林占熺喜出望外,马不停蹄赶往泾源县。
奔走在山梁之间,81岁的林占熺步伐矫健。看到泾源县下桥村巨菌草种植4个月平均株高3.52米,新明村巨菌草平均株高长到3.6米,林占熺顺手掰下一节菌草秆塞进嘴里,涩中带点甜,粗蛋白含量瞬间了然清晰。
永宁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糟海学算了一笔账:下桥村亩产鲜草13.73吨,同等条件下青贮玉米亩产鲜草4.5吨,巨菌草亩产鲜草是青贮玉米的3倍,种1亩巨菌草等于种植3亩青贮玉米,巨菌草亩产效益比青贮玉米多291元!
距离下桥村菌草试验示范基地不远的泾源县活畜交易市场,泾源黄牛源源不断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牛儿们大快朵颐的,正是基地里种植的菌草。
泾源县是全国肉牛之乡,饲养肉牛的青贮玉米每年都要从外购买。
菌草高产丰收,为常年需要外购饲草的泾源县带来了福音。“山海情”的故事,也悄悄续写着新的奇迹。
在泾源县泾河源镇底沟村的示范基地里,与巨菌草成功套种的黄芩,根系粗壮,长势良好。“巨菌草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资源,将丰沛的雨水全部吸收,牢牢固住了水土。套种黄芩,经济效益更显著。”林占熺精神矍铄,一边审视着根系粗壮的黄芩,一边向大家科普种植原理。
这一次,林占熺跨越2000多公里,带来了菌草新品种。望着这些新草种,县委大院热闹了起来。不久后,这些新草种就将植进泾源县的广袤土地。
彼时,一些投资置业固原的福建企业家、种菇大户也慕名而来。他们见到熟悉的黄国勇、张景铭、罗宗志等菌草专家,热情迎上,如老友相聚。
黄国勇、张景铭、罗宗志……他们的名字,留在宁夏脱贫攻坚的史诗中,也镌刻在了闽宁协作的年轮里。20多年前,他们带着闽宁协作的重任和林占熺教授的嘱托,从福建远赴宁夏开展菌草扶贫。2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虽头发花白,却依然如最初扶贫时那样坚毅热情。
“菌草科技在宁夏实现了两个新的突破!南有顺昌,北有泾源,菌草科技的泾源模式一定能带动千家万户农户致富!”在与泾源县委县政府合办的菌草产业发展座谈会上,林占熺把在海拔1900米高的泾源县发展菌草产业定义为“泾源模式”。他知道,这既是闽宁协作在乡村振兴时期的全新升级,也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又一次创新尝试。
黄河织绿
距离永宁县望远镇政权村不远的河滩地上,两亩绿洲1号长势正猛。这是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黄河流域力推的菌草越冬品种。
跨过河东,从飞机上能看到菌草织绿黄河沿岸,这是林占熺教授苦心布局了多年的菌草产业棋局,也是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的生态梦想。
“既要防治面源污染,又要治理水土流失,我们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做河道清污和安全防火工作,河滩地到底种什么才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我们也一直在找答案。”永宁县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中心主任马静心中的困扰,在林占熺今年春天的河滩地考察利用中,找到了正解。
“种菌草不会造成面源污染,还能治理水土流失,我们先做个试验看看,用科学数据说话。”两鬓斑白的林占熺,迎着呼啸的北风,似乎找到了年轻时才有的壮志豪情。
“81岁了,不能太激动啊!但是今天我太激动了!”北风夹着微凉,林占熺声音有些哽咽,女儿林冬梅握着他颤抖的双手,为他披上一件外套。
防风固沙、阻沙入河、消浪护坡、保护岸线……让一座无坚不摧的菌草生态长城屹立在黄河“几字弯”,是这位81岁的华发老人多年来对宁夏最深的眷恋。
6月中旬,菌草顺利植在黄河沿线。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罗宗志,在菌草扎根的地方,栽下了黄河宁夏永宁段菌草生态治理与岸线防护研究示范点的牌子。
罗宗志每个月都会驱车3个多小时,从240多公里之外的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赶赴这片研究示范点。8月初,生长45天的巨菌草株高已达153.80厘米,根部新发芽高度68.20厘米;生长45天的绿洲1号株高199.60厘米,根部新发芽高度达129.00厘米。
罗宗志每个月都会将菌草岸线变化、菌草高度、分裂情况汇报给老师林占熺。
“学农业是件很苦的事情。但是,只要心中有爱,生命就始终欣欣向荣。”这是罗宗志从导师林占熺身上汲取到的力量。
2015年,还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罗宗志,跟随导师林占熺,第一次来到位于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第一个菌草防风固沙示范基地——阎王鼻子。这里地处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河段,因常年风沙肆虐,周围农田被埋、铁轨被淹、林木冲损。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怀揣导师的谆谆教导,罗宗志像菌草一样,深深扎进乌兰布和沙漠,开启了近十年的菌草防风固沙示范推广。无数像罗宗志一样的“菌草铁军”,在母亲河最脆弱的脊梁,筑起层层绿色“城墙”,将沙魔阻拦在外,牢牢守护着母亲河。
“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下的第一批菌草,一周内多次被7级以上大风袭击,菌草刚冒出芽来,叶片就被打烂。看过被风吹烂的菌草,发现根茎部分仍未失活,林老师鼓励我们不能放弃!”回忆起最初的坚守,“不放弃”三个字像钢铁一样深深拓印在罗宗志心中。
距离种下第一批菌草,已过去10多年。一条菌草防风固沙阻沙带,在乌兰布和沙漠紧紧缚住流动沙丘、护住黄河岸线。
将这样的防风固沙、阻沙护岸技术,应用在黄河宁夏段的绵绵岸线,是林占熺筹谋了多年的蓝图。如今,这样的蓝图,伴随银川市永宁县境内一段150米长的菌草绿线,一点点串联成片、伸向远方。
中国智慧
九月,不仅是菌草拔节生长的黄金期,也是南南合作的高光时刻。
9月4日至6日,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峰会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提出建设中非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中非菌草合作中心和中非竹子中心建设发展行动计划。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联合国菌草项目顾问林冬梅,参加了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幕式。
小小“中国草”,情牵万里长。当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峰会谈及电视剧《山海情》时,林冬梅心潮澎湃,一众非洲兄弟国家瞬间燃起菌草减贫、守望相助的记忆。
这是属于中非国家命运共同体书写的山海深情,也是闽宁协作在全球减贫合作中镌刻的南南合作。
福建农林大学卢旺达留学生梅笛了解到闽宁协作为宁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知道福建对宁夏在产业、科技、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援助后,她觉得,闽宁协作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
2008年,中国和卢旺达政府签署中国援建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协议。援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是2006年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明确的在非洲援建的十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项目之一。援外多年,菌草科技在卢旺达全国推广,菇农收入增加了一倍以上,破解了卢旺达农业发展的难题。
“把卢旺达建设成为中非菌草合作中心。”这是林冬梅面对镜头,向合作伙伴发出的倡议。
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之际,国家广电总局“一带一路”重点剧目《幸福草》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制作推出的五集纪录片《中国草》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
影像里的菌草科技,引发热议,非洲国家的留学生们深深铭记这份漂洋过海的缱绻深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从福建走向宁夏,从宁夏走向黄河流域,从黄河流域走向全球106个国家和地区,菌草成为一张中国农业援助“全球南方”国家的一张绿色名片。闽宁协作的脚步从未停歇,南南合作的铿锵和弦历久弥坚。
心若年轻,又何惧沧桑!前不久,两鬓斑白的林占熺教授再次奔赴黄河沿岸,主持召开黄河菌草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现场座谈会,组织安哥拉农业技术促进研修班的20名学员实地研学考察。
“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林占熺教授将这一坚强信念,留在日复一日的奔忙身影里,也写在了他深爱的这片广袤大地上。
本报记者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