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垂涎的千层破酥包
版次:08 作者:王敏 牛亚洲
最近,有一种特色面点——千层破酥包,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了众多食客的目光。在银川经营“喜妹千层破酥包”的“喜妹”王奕丹很乐意分享这道面点的制作工艺,在她看来,能用美食交朋友,比挣多少钱都让自己高兴。
面皮是关键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喜妹千层破酥包的制作间时,师傅们已经开始忙碌起来。制作千层破酥包的第一步,便是和面。面粉、盐、泡打粉、酵母粉,在师傅们的手中巧妙地融合,经过一番揉捏,一个偏软的面团诞生了。这面团仿佛拥有生命,在师傅的手中不断地变换着形状。
紧接着,面团被擀成薄薄的大面片,师傅们均匀地涂抹上一层油,再撒上干面粉。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油是千层破酥包的灵魂,它赋予了面皮独特的香味和层次感。师傅们的手法熟练而细腻,很快就完成了重要步骤的制作。
随后,面团被卷起、拉伸,形成了一个个层次分明的卷;师傅们将这些卷分成小剂子,每个小剂子都捏一捏,填入早已准备好的馅料。这馅料种类繁多,有鲜肉、香菇、豆沙等,满足了不同食客的口味需求。包馅的过程中,师傅们手法灵活,不追求外观上的完美,反而追求那种“破破烂烂”的效果,“喜妹”说,这正是千层破酥包的独特魅力。“不用追求外观的完美,而是注重馅料的包裹和面皮的层次。完成包制的包子需要醒发一段时间,然后放入蒸锅蒸熟。”店里的师傅介绍说,等把包好的破酥包整齐地摆放在蒸笼里之后,就可以等待着它最后的蜕变了。随着蒸锅里的水逐渐沸腾,千层破酥包的制作进入最后阶段。蒸汽缭绕中,破酥包的面皮逐渐蓬松,层次更加分明。经过18分钟的蒸制,关火后再焖3分钟,一笼笼热气腾腾的千层破酥包就完成了。
趁热吃最香
揭开蒸笼的那一刻,一股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只见破酥包的外皮金黄酥松,饱满的外形,让人忍不住想要趁热品尝。“喜妹”递上了其中一个,“尝尝看,这会吃最香了。”
果然,咬上一口,酥软的面皮不会噎人,层次感鲜明,馅料鲜美,让人回味无穷。店里的师傅介绍说,千层破酥包以其独特的酥皮和丰富的馅料,一直以来都是中式面点中的佼佼者,“面皮层层叠叠,看着丑,但吃起来很有嚼头,馅料也有咸口和甜口之分,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对此,“喜妹”说,为了能给食客们送上当日最新鲜的包子,每天店里师傅都会很早到早市上选择当日新鲜的肉,等拿回店里进行清洗后,就会先将肉切成小块,再用绞肉机绞成肉馅,加入调味料后炒至断生。之后,需要将香菇丁炒好,再和肉馅搅拌在一起,这样制作成的馅料既有肉的鲜香,又有香菇的香味,口感丰富,层次分明。“我们常做的是咸馅,牛肉的,酱肉的,鲜肉的,香菇肉的,酸菜肉的。除了肉馅,还有素馅的可以选。在云南还有甜口的馅料,吃起来是另一种风味了。”“喜妹”说,千层破酥包的制作是一个复杂且需要耐心和技巧的过程。每一个步骤,从面团的揉制、馅料的调配,到包子的包制和蒸制,都体现了制作者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它是一道云南传统面点
千层破酥包其实是云南当地的一道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03年,由玉溪人赖八在昆明翠湖附近开设的少白楼,专门制作和出售这种独特的包子。破酥包的特点是重油、重糖,以烂面作皮,甜中带咸,酥软化渣,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名声传遍全城。
破酥包不仅是美味的食品,更是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云南八珍之首,从清朝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2018年,破酥包子被列入五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了文化传承的瑰宝。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面皮层次分明,柔软酥松,馅心品质上乘。破酥包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受到全国乃至世界食客的追捧。
“破酥包的名称由来也颇具趣味。”对此,“喜妹”介绍说,相传赖八在昆明翠湖附近开了间铺面不大的名叫“少白楼”的包子铺。赖八这个人办事喜欢独立思考,标新立异,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包子的质量。有一次一位老者带着小孙子去买包子,店小二将包子包好递给老者。这位老者闻着包子很香,就拿了一个给小孙子吃,不料小孙子没有接住,包子掉在地上,包子立刻就被摔得散身破碎,但没想到,破了皮的包子香味四溢,吸引了更多人来购买,从此,“破酥包子”的名声便传遍全城。
“现在我们在银川开店,制作手法上,也不断进行改良,馅料上也会做更多的尝试,希望让更多人可以品尝到我们的这份用心。”“喜妹”说。
本报记者 王敏 牛亚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