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住的多巴胺

版次:08 作者:水乡人家

时光。本报记者 李振文 摄

时下,多巴胺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学术研究,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屡有涉及。

在我的印象里,多巴胺不就是快乐的使者?人们说了很多的多巴胺,无非就想表达这样的意思。近些日子,我细读了《贪婪的多巴胺》一书,才对此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多巴胺跟快乐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它的影响力比‘快乐’大得多。”书中说。

这要从快乐的形成和产生的过程说起。开始是人们对某个想要的目标的追逐、奋斗和争取,这是前奏;一旦目标达到甚至超出了预期,就拥有了秋日里我窗外挂在枝头的红柿子,如加工资、拿学位、娶媳妇等,这是前奏的赓续。看到这一个个红透了的柿子,谁的心里不乐开了花?那究竟是谁在偷着乐?是多巴胺吗?

多巴胺是由大脑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它会把我们的注意力导向那些想要得到的事物上,让人产生“我想要”的欲望。当人们的奋斗有了结果,当快乐的成果到来时,它却玩起了“隐退”。

来接替它对已获得的成果履行“管辖”职责的,也被叫做“当下分子”,成员包括内啡肽、血清素、催产素等,“团队”内部又有分工,就像一个交响乐团,各展其长,敲锣打鼓,演奏出一曲令人欢欣的美妙乐章。看来它们才是真正的快乐使者。

多巴胺当起“甩手掌柜”后,就真的无所事事了吗?非也。它是最闲不住的,“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它在忙什么呢?它鼓动人们对某个事物产生梦想和渴望;激励人们打起十二分精神;激发挖掘出人的潜质,迸发出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以坚韧不拔的持久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直到梦想成真。当某项任务圆满完成后,得到了理想中的回报和“奖赏”,就马不停蹄去开辟新的战场。奋斗,收获,酝酿更大的目标……

这种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人类在历史长河里“久炼成金”的。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饥寒交迫,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存和种族繁衍,不得不连续与自然界及整个客观世界搏斗,不得停息,这种秉性经过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的骨子里形成了这种闲不住的基因。我们可以看到,无数人永不停息的多巴胺汇成的滚滚洪流,推动着人类历史长河汹涌澎湃,奔腾向前。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由多巴胺燃烧和推动的奋斗史。你身边的人,不乏这样的典范,他们都在不懈奋斗的道路上书写了人生的传奇,这是多巴胺高奏出的凯歌和回响。

回顾我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爬山蹚水,一程又一程。1971年初,我挑着一担希望,落满肩膀的晚霞把我送入滨海盐碱地上的高中,以谋求一个工作;毕业后留校当民办教师,渴望转正而不得;改革的浪潮把我送入高校大门,领到学生证的那一刻,我欣喜若狂;毕业后开始到教研室工作,因为分到11平方米的小房间和一个简易旧书架而把满足感拉满;不久机构改革,我进入了机关工作,从温岭到临海再到椒江,直到退休。一路渴望,一路奋进。倏忽四十年过去了,多巴胺始终陪伴着我,给我以激励。

然而,多巴胺还有负面的表现。如果失去正确的方向牵引,任由多巴胺欲望之火燃烧,也就可能白忙乎了。这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里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而随风飘荡,甚至可能坠入深渊。多巴胺可以让人奋发向上,也可以把人变成欲望的奴隶,走向万劫不复。

法国作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这个野心勃勃、欲壑难填的小镇青年的形象。他开始选择神职工作,达到目的后投机钻营,进入市长家当了家庭教师,与雷纳尔夫人有染,后又转到神学院学习,在那里又成了拉莫尔侯爵的心腹秘书,尝到了权力滋味后欲望越发膨胀,猛烈追求侯爵女儿,施尽种种手段,由于雷纳尔夫人告发,于连对她大打出手,因此被判死刑。

葬送于连的是“永不知足”,他的贪心无休止地膨胀,偏离了方向,最终自掘坟墓。这正如《不足歌》所说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由此可见,我们既要重视多巴胺,让它在我们人生的航行中拉起风帆、勇往直前;又要防止它的过度暴发,带偏方向、误入歧途。

◆ 水乡人家(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