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鉴家乡美好 共谋合作新篇

版次:03 作者:记者 肖梦琪 吴春霖 李姝 刘旭卓 见习记者 徐碧颖

在市民大厅了解公章封存背后的故事。

为家乡的可喜变化拍照“打卡”。

在苏银产业园观摩。

结束在银川规划展示馆的参观。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苏勇 海坤 郎凯 摄

10月25日,由银川市委、市政府主办的宁籍优秀人才“回故乡建家乡”活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宁籍优秀人才进展馆、访企业、看项目、下乡村,共鉴家乡美好,共谋合作新篇,把对家乡的桑梓情怀转化为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充沛动能。

看展馆感受变化聚力量

当天,宁籍优秀人才们先后来到银川规划展示馆、银川市民大厅、六盘山实验室、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宁夏张裕龙谕酒庄有限公司、宁夏晶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地观摩银川市在“三新”产业、葡萄酒产业、行政审批改革等领域的新发展、新变化、新成果。

规划展示馆是展示城市历史和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精彩生动的讲解,大家全方位感受银川的发展变化。边走、边看、边悟、边交流,大家深刻了解银川在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体会银川城市变迁及城市规划的历史之美、时代之美、未来之美,激发出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建设家乡的热情。

走进银川市民大厅,大家了解银川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成果,全面直观地感受了市民大厅“推开一扇门,办一揽子事”的特色。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位于大厅正中间的公章封存柜前,里边数十枚被封存的公章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纷纷拍照留念。

“很震撼,感触很深刻。近年来银川抢抓重大发展机遇,大招商、招大商,全市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各领域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者李政目前在北京发展,作为在外地的宁夏人,他始终牵挂着家乡,也非常看好宁夏的大数据产业发展。“银川打造‘算力之都’,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我们公司和宁夏通信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联系,希望能够助力家乡发展大数据产业,把算力卖到全国、全世界,再把世界各地的资源引入宁夏。”李政说。

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看现场、听介绍、问进度,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及发展前景,亲身感受银川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大家一致认为,在银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思想统一、精神振奋、团结一致、务实重干,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宁夏人,将一如既往关注支持银川经济社会发展,为银川实施“五八”强首府战略、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献计献策。

访企业 共话发展谋未来

苏银产业园内厂房鳞次栉比,这里已有投产企业51家,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健康等主导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算力产业。

“欢迎回家。”宁籍优秀人才一行刚走进博尔特新材料(银川)有限公司的大门,该公司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便迎上前来热情欢迎。“我们是一家集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基础研究、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技术咨询与提供全套技术解决方案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建有年产500吨锂离子电池人造石墨负极、硅碳负极材料的中试生产线。”该公司负责人详细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宁籍优秀人才对企业取得的成果连连点赞。

对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张锋来说,这既是一次观摩调研之行,也是一次交流合作不断加深之旅。当天,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与银川市科技局签订科研合作框架协议,将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科技、人才、平台资源优势和成果聚集优势,紧密结合银川区位资源、产业特色和政策优势,全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推动银川加快建设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体系。

“银川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活力充沛,发展前景非常好。”张锋认为,企业应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以较小代价提高产品质量,既降低成本,又能取得良好收益。张锋表示,他也会寻找契合自身能力专长的“赛道”,为企业及银川的发展贡献力量。

“现在行业飞速发展,还是要扎实做好技术研究。”“要有自身的特色产品,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人才们一边与企业人员交流,一边提出意见建议,现场氛围热烈。

随后,大家又来到宁夏百川通清洁能源有限公司、宁夏宝丰昱能科技有限公司观摩调研。行程中,大家纷纷表示将把交流对接的成果转化为加快发展的思路对策。苏州大学能源学院副教授王艳说,看到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自己深感自豪,希望以后银川能多举办此类活动,为更多在外的宁籍人才与本地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家乡更好发展。

到田间 解决问题促振兴

踏着故乡的热土,宁籍优秀人才中的农业领域专家学者们驱车来到金凤区丰登镇和丰村设施农业大棚观摩调研。市委组织部派驻和丰村第一书记田琳介绍了温室建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及成效等,并坦言目前种植面积小、种植技术仍然比较粗放。看到大棚内网纹蜜瓜的叶片有白粉病、霜霉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杰建议加强病虫害防治,同时加快走数字化发展道路,提高种植品质。

走进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市外淘园生态农业观光园,设施大棚内的无土栽培高架草莓长势喜人,农业专家与企业负责人就草莓品种、种苗来源、棚内温度等生产环节详细交谈。在鱼菜共生大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郭文忠仔细观察了生菜长势,并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郭文忠建议进一步提高先进技术的应用率,促进设施农业发展。

“此次活动充分体现了银川市委、市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是银川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赵杰表示,他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的农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进酒庄 献计出力展情怀

在宁夏巨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金山产区、图兰朵葡萄酒小镇,宁籍优秀人才共同感受宁夏发展脉搏,共话银川发展前景。

“银川的变化太大了!”南京市宁夏商会会长、南京南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俊笑着说,自己祖籍银川,十几岁时到了南京,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她将致力于把长三角地区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经验引入银川,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家乡。“作为一名宁夏人,我责无旁贷,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

走进图兰朵葡萄酒小镇,马俊满脸惊喜,她说,借助葡萄酒文化、贺兰山文化,未来的图兰朵葡萄酒小镇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美丽的休闲度假小镇。“我们公司正在策划红色旅游线路,明年首站便是六盘山,后续还会做一些专门针对企业家的研学活动,让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来银川开展交流合作。”

河北博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焕杰祖籍固原市隆德县,他表示自己“有备而来”,希望能在银川投产建设一个年产值约50亿元的石墨烯生产基地。“我们公司的总部在石家庄,所有的订单从石家庄发往西北五省区成本太高,正打算在银川建设一个生产基地,作为公司的一个支点。”杨焕杰说,银川吸引他的地方,除了快速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这里优质的营商环境,让企业投资没有后顾之忧。“宁夏是我的家,我愿意把自己的生产基地建设在美丽的家乡。”他笑着说。

本报记者 肖梦琪 吴春霖 李姝 刘旭卓 见习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