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宁夏民间艺术闪耀山花奖

版次:06 作者:王敏

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初评在广州市举办。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36件民间工艺美术精品竞相亮相,涵盖了木雕、石雕、陶瓷、刺绣、剪纸等多种艺术形式,宁夏有5件作品参加评选。这些由宁夏民间手艺人创作的优秀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关注,展示了宁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创作实力。

展现民间工艺魅力

“这次我是提前到了广州,精心布置完咱们宁夏的作品展位后,又协助布展师傅调整好服饰展厅的所有灯光。”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政告诉记者,参评期间,他利用午休时间拍下大家所有作品的现场展出照片,再一张张发到微信群里,通过线上分享方式,让那些未能前来参展的宁夏民间手艺人了解展出实况。

李政说,这次宁夏有5件作品参展参评,每一件都是手艺人的心血之作。比如尺幅16米×0.6米的《二十四节气·我的宁夏情》长卷,现场展出时相当令人震撼。此长卷是宁夏农民画非遗传承人马春燕的倾心之作,作品巧妙地将二十四节气的写意之美、具象之真、图式之妙、色彩之艳等高光内容,通过24个精致的圆形图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作品以独具宁夏特色的针法掇绣单面绣为主轴,巧妙融合了多种非遗元素,在配色与施线方面更是大胆地结合二十四节气元素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改进。

在介绍自己的这幅作品时,马春燕说,在制作过程中,自己应用了系列丝线套系色彩,传统针法如平针、乱针、套针、虚实针等相互交织打底。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上所用绣线为细腻的蚕丝线,在制作时将其劈分为四分之一,如此一来,颜色呈现出极致的逼真、自然与柔和之感。“用细丝线为底景,就是想让主画面更加贴近生活,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马春燕说,虽然自己没能到现场,但能第一时间看到现场展出的照片和视频,还是非常激动。

“这幅作品生动鲜活地展现了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二十四节气。在那巧手匠心的创造之中,不仅绵延着深沉的乡愁记忆,更流淌着温暖的亲情温情,宛如一条宽广的大河静静地润泽着生活,让人沉浸在这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久久难以忘怀。”李政说。

编织时代变迁图景

《彩绘蜡染贺兰山岩画》也是一部令人惊艳的艺术作品。作者鱼颖创新地将传统蜡染工艺与彩绘技艺融合,打造出由45个镶嵌式连体相框组成的系列作品。在视觉效果、画面构图和内容渗透方面均有突破,使岩画摆脱生硬之感,更具美感与活力。

岩画这一古老题材,展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同,以及对人生、大地和艺术的深沉热爱与执着追求。鱼颖说,自己在创作时,选用的是天然蜂蜡和植物染料,然后在棉织布上用心绘染贺兰山岩画。静静观赏完整的一套作品,每一幅都具有柔软的穿透力,让时间仿佛静止,瞬间之美被牢牢捕捉。“很像是在与远古的人类对话,这也是我想通过作品表达的一种意境。”鱼颖说。

而足足有20米长的剪纸长卷《黄河岸边我的家》,则倾注了张旺红、张云仙、周国霞三位宁夏剪纸艺人的心血和汗水。作品从荒山秃岭的窑洞、温饱不济的生活到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充分展示了宁夏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动变化,见证了祖国的蓬勃发展。作品用微缩写实的形式讴歌了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体现了宁夏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进程中的丰硕成果。“这个过程是一次合作,更是一次挑战,表达了我们对黄河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也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幅作品,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张云仙说。

套装红色云肩肚兜裙《绳韵繁花》也让人眼前一亮,宁夏民间艺人刘银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充分融合,作品设计精美,工艺独特,文化寓意深远。它不仅是一套衣物,更是承载了吉祥寓意、美观与祝福于一身的艺术品,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创新桥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续写非遗时代华章

《多彩毡韵·丝路新章》是李政挖掘自身手工记忆,根据非遗创新发展理念规划主导,由刘玉玖教授设计绘画,匠人李丹阳和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徐娟梅加工制作,4人联手创作的一件展现西北游牧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也是目前宁夏5幅作品中唯一一幅进入终评的作品。

该作品聚焦民间故事《柳毅传书》中的服饰,利用宁夏的羊绒羊毛资源,经过匠人们精心手工制作,历经十三道复杂工序而成。“制作过程中,李丹阳等匠人会唱起传统的擀毡歌谣,那个场景动人心魄,也为这一过程增添了一份艺术与美感。”李政介绍说,这件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擀毡技艺的核心精髓,还融入了象征天地人魂魄情的蓝、绿、黄、红、白、紫等色彩,以及水波纹、曲线纹等多种具有深刻文化寓意的图案装饰,生动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东方神韵、黄河几字弯的壮丽景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的美好愿景。

而对于羊毛毡擀制这个技艺,李政介绍说,这是一项古老的工艺,是将羊毛纤维通过物理作用转变为紧密的毡状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卷帘擀毡是关键步骤,将羊毛卷起并用擀毡杖均匀擀制,从中心向外扩散压力,使羊毛逐渐毡化。

“擀毡过程中,需不断观察羊毛毡的变化,及时调整以确保厚薄均匀,并进行重压、摔打以增强毡的密度和强度。随后对羊毛毡进行修整,使其符合设计尺寸,通常会有15%~30%的缩水率。最后,通过熨烫使羊毛毡更加平整,晾晒去除多余水分,完成最终的羊毛毡制品。这个过程不仅考验耐心和技巧,也是对传统手工艺的一种传承和尊重。”李丹阳说。

目前,手艺人还在等待最终的评选结果。对此,李政说,无论结果如何,这次参展参评都给了宁夏民间手艺人一个很好的展示机会。“期待我们能在这个平台上碰撞出更多绚丽的艺术火花,让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创作理念在这里交流、融合,激发出更加璀璨的艺术之光。”

本报记者 王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