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校地融合 打造人才“引育留用”平台

版次:4 作者:孙瑞亭

校地全面融合是打造区域人才高地的现实需求,持续深化校地全面融合,通过“产业聚才、科教蓄才”的创新模式,积极探索校地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共享发展体系,有助于银川市蹚出一条科技、人才与产业深度交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随着银川产业优化转型的逐步深入,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迫切。高校作为地方人才队伍建设的生力军,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地方则是高校人才发展的驱动器,校地全面融合就是人才“引育留用”领域的双向奔赴,通过共育产业人才基地等举措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和力量。从现实情况来看,银川目前既面临人才缺口,在“引育留用”方面也有难点,而高校人才也存在重理论研究、服务社会能力不强等局限。因此,在产业优化转型的同时,充分释放高校人才活力,加快提升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适配度,才能更加有效地赋能地方产业发展。因此,要创新人才共享模式来打造区域人才高地,通过校企合作来链接高校优质人才资源,进而助推产学研合作,攻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以葡萄酒产业为例,银川市通过校地全面融合,推动葡萄酒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体系构建,加快推进葡萄酒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现产业与人才的“双向奔赴”,为葡萄酒产业增势赋能。尤其是在围绕产业聚人育人方面,通过校地全面融合,深化产业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库建设等全流程人才服务,近年来培养了一支多层次、高技能、全方位、深领域的本土葡萄酒产业人才队伍。

走校地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实施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校地联动机制、打造“引育留用”平台、融通校企互聘渠道,从而建成一支来往于学校和企业、活跃于产业和教学、深耕于科研和生产的人才队伍,这样才能做大人才蓄水池、释放人才最优效能。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目前有200多家各具特色的酒庄,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带动,想要产业人才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无缝”对接,校地全面融合是其中重要一环,只有做好全面融合,才能打造出一支从种植、采收、酿造再到包装、销售、周边研发等全链条产业人才队伍。此外,在打造人才“引育留用”平台的基础上,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校地应该在人才共引、共用、共培、共育、共享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破解体制性、机制性、政策性障碍,用好用活各类人才。目前,不少地方通过“校企双聘”等模式为人才搭载“企业和高校”“科研和育人”双重引擎,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高校、地方、企业、人才形成相互赋能与加持的良性循环,从而为产业注入科技赋能、人才聚力、成果落地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银川的部分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中,校企双方依托产线共享教学资源、师资及课程。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学校的教学案例和企业的产品与市场接轨,保证教学和市场同步,使人才培养前置化,让培养出的人才更加匹配市场需求。接下来,要持续深化校地全面融合,推动院校、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精准“接驳”,一方面要准确掌握企业所需的紧缺型人才,将院校资源进行及时输送;另一方面要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设计、实习指导等,在“双向奔赴”中共同实现需求与供给完美匹配,从而为银川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孙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