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沙漠 守护一方湿地

版次:06 作者:王敏

在宁夏的沙漠和沙地,有一群人默默耕耘,他们以科学为武器,以信念为支撑,致力于保护和修复这片土地上的宝贵湿地资源。宋乃平,这位宁夏大学的退休教师便是其中一员。作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第四届理事、中国科学院沙坡头试验站学术委员会委员、《水土保持通报》编委,他的故事,不仅是对沙漠湿地保护事业的一份深情告白,更是一段关于责任、坚持与希望的生态守护之旅。

探究湿地生态,缘起宁大湖整治

1988年,宋乃平从西北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宁夏大学教地理学。在这里,他意外地与宁夏湿地结缘,开启了一段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之旅。“1997年宁大湖整治项目启动,作为主要成员,我负责设计整治方案。”宋乃平介绍说,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宁大湖的水量平衡研究湖泊的生命维持,由此发现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湖泊面临着生命力衰退的严峻问题。

“宁大湖是由贺兰山洪积扇的两条沟道交汇,并为了保护当时位于东侧的银川机场,而打坝拦截沟道形成的一个郊野湖泊。随着城市的发展,宁大湖逐渐失去了天然的汇水范围,主要水源变成了城市生活污水和灌溉退水等。当一个湖泊不能从自然获得水源时,它就从自养湖变成了异养湖。于是一个课题就浮现出来,像这样的城市湖泊,该如何维持并造福市民呢?”通过对宁大湖的研究,宋乃平与团队详细分析了宁大湖的蒸发量、补水量和渗透量,为城市湖泊的生存找寻答案。

揭秘哈巴湖,追寻湿地消失之谜

2019年,宋乃平团队承担了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水文过程特征的沙漠湿地生态维护研究》。项目最重要的目的,是在展开实地研究的基础上,以水源确定生态维护和修复模式的新构想,集成沙漠湿地生态环境维护技术体系,打造典型的湿地生态维护区。

而让宋乃平等人没有想到的是,通过卫星图像追踪、水文过程分析,大家发现往回追踪到1964年时,都没有在卫星图像上找到哈巴湖的湖体,它到底是一个传说,还是真实存在过?经过对历史文献、遥感图像、风沙过程、环境演变和地层资料的分析,研究团队初步提出“哈巴湖的消失与周边流沙淤积密切相关”。

对此,宋乃平解释说:“流沙把这个湖越湮越浅,变成沼泽,到最后就成了一个低洼的滩地,也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情况。而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荒漠化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不光会产生流沙、破坏植被,连湖泊湿地也会被湮废,让湿地这个‘沙漠生态指示器’彻底消失。”

湿地消失,会影响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湿地因基础设施建设而遭到割裂,影响了其自然汇水范围。

“近年来,我们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植被得到了显著恢复,这实际上帮助稳定了整个生态格局。”宋乃平指出,湿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汇聚。以哈巴湖湿地为例,自1954年以来,大的降水事件逐年减少,仅在最近几年有所回升,这种长期的降水减少直接导致了湿地的退化。

“湿地要靠降雨来维持,而汇水范围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因为修建道路、水渠等设施就将湿地分割开来。汇水面积的存在,让水可以自由流淌并汇集,这是湿地生存的基础。”宋乃平进一步解释说,一旦湿地消失,植被结构将发生改变。原本生长在湿地及其周边软梁地上的植被本来就是一个种子源,风一吹,种子会扩散到周边沙地或沙化土地,从而固定沙土。然而,湿地的消失会导致植被衰退,破坏种源,植被自然恢复机制被破坏,无法实现自我更新,这种变化会逐渐影响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

“湿地能够支持植物完成整个生命周期——萌发、出苗、生长、开花、结果,并且种子能够飘散出去。”宋乃平强调,这也是为什么说湿地是一个地方的生态指示器,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周边环境的状况。“如果湿地消失了,不仅仅是失去了一片水域,而是失去了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守护湿地,构建生态平衡

“银川平原的湿地主要分为三类。”宋乃平介绍说,第一类是由贺兰山暴雨和洪水形成的湿地,如镇朔湖和星海湖等,这些湖泊的水文过程波动剧烈,它们充当了山地与平原之间的缓冲器,将贺兰山的水资源补给银川平原,维持着地下水位和绿洲生态安全。第二类是鸣翠湖等“牛轭湖”,这些由黄河摆道留下的湖泊,它们以弯月形的姿态点缀在平原之上,是黄河与平原的缓冲器。第三类是灌溉退水形成的湖泊,这些大多形成于上世纪60年代之前的湖泊,虽然面积广阔,但盐碱化问题严重,治理盐碱过程中的开沟排水导致部分湿地被疏干。

面对这些挑战,银川市近年来在湿地修复工作上不断深入,持续探索着新的保护路径。“由于黄河水资源的限制,我们开始探索利用处理后的城市生活污水补充湿地,以保护湿地这一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确保它能够继续发挥作用,维持生态平衡。这不仅是湿地保护的新课题,也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宋乃平深知,湿地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环,保护好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基于多年研究,他提出了湿地维持的三大策略:一是保护汇水范围,避免湿地被分割;二是加强水循环,使湿地得以保存;三是改善植被结构,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虽然如今已经退休,但宋乃平依然关心着宁夏的湿地,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我国沙漠湿地的保护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