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健身热情 点亮健康生活

版次:T4 作者:吴戈

清晨,市民在健身步道上迎着朝阳奔跑,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下午,年轻人在小微公园的篮球场上组队竞技;夜晚,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羽毛球馆击球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在湖城银川,群众身边的“健身宝藏地”举步可至,“天天想健身,人人能健身”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2024年,我市继续实施休闲健身“悦心”实事,年度目标任务目前都已基本完成,市民日常休闲健身有了更多选择。

完善体育设施 为生活添健康

“这里不仅离家近、环境好,健身设施也十分齐全,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来运动锻炼。”对于金凤区毓秀公园的休闲健身环境,家住附近的市民胡绥波连连点赞。

寒冬时节,上午8点多,毓秀公园里已有不少前来散步和晨练的人,胡绥波就是其中一员。周末一大早他就和两个朋友相约,在毓秀公园打了2个小时的网球。“周末来这里运动的人更多,大家都能各取所需、自得其乐。”胡绥波告诉记者,除了网球场,毓秀公园还有篮球场、乒乓球桌、慢行步道等设施以及各种运动健身器材,为大家提供了丰富的健身选择,无论哪个年龄段,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随着休闲健身“悦心”实事的持续实施,除了去公园锻炼,新建成投用的公共体育设施也成为市民运动健身的好去处。“这里的健身器材很齐全,环境也好,最重要的是价格比专业健身房优惠很多。”刚从兴庆区清苑社区健身房锻炼出来的市民牟龙告诉记者。“运动健康中心一楼设置了有氧运动区、力量训练区、老年锻炼区,配备了跑步机、综合训练器等多种健身器械,还可以根据居民需求预约专业教练提供健身、康复指导服务。二楼还有体质检测设备,可以为居民了解身体情况提供专业科学的帮助。”清苑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新建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是我市2024年休闲健身“悦心”实事之一,也是市体育局打造的“运动促进健康”重点民生项目之一。截至目前,我市已在兴庆区胜利街街道清苑社区清苑尚景小区、银古路街道丽景社区在水一方小区、大新镇赋兴社区紫樾台小区等14个社区建设了社区运动健康中心。2024年,我市还对长城路、北京路两侧公园及绿化带内的人行道路,贺兰山运动公园内的人行道路进行改造提升,整修了道路,并增加了运动器材,共计提升改造50公里;在南塘园、灵芝园、槐香园、阅海万家F3区东侧、阅海万家G1区西侧、同心北街游园内等6个地点新建或改建了乒乓球场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乒乓球自由”。

建设小微公园 给生活加色彩

冬日的午后,位于旭辉江南学府东侧的海纳园里不时响起一阵阵孩童的嬉笑声,一些家长正带着孩子玩耍。“这里以前是一块荒地,现在建了小微公园,成了大家遛娃健身的好去处。”家住悦湖家园的市民乔文瑞告诉记者,公园开放后,自己经常来公园遛娃,上小学的大女儿每天晚上完成作业后也会叫上小伙伴到公园玩耍。除了方便周边市民休闲娱乐,小微公园的建设还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建了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生态石笼、蓄水模块等,既环保又漂亮。

2024年,我市针对不同区域和周边居民的不同需求设计了不同主题的小微公园。位于凤凰北街与沈阳路交叉口东南侧的凤祥园以“双碳”为主题,打造集智慧示范、环保科普等特色功能于一体的小微公园;位于宁夏美术馆东侧的民悦园围绕自然湖泊,打造湿地水岸与市花、市树相结合的小微公园……银川将海绵、低碳、运动、青春等理念融入小微公园建设,让一个个小微公园在湖城大地星罗棋布、锦上添花,既满足了市民“推窗见绿、下楼入园”的休憩需求,也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环境品质。

建设小微公园,既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居民身边实实在在的“小确幸”。休闲健身“悦心”实事的实施,让城市的闲置地、边角地以及一些功能单一的绿化地绿起来、美起来,成为居民身边的“幸福地”,随着这样的“幸福地”越来越多,市民的“幸福半径”也持续拓展。

科学利用再生水 让城市增气质

再生水循环利用,被认为是破解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治理难题的绿色可持续方案。银川2024年休闲健身“悦心”实事提出提升城区园林再生水利用率,为此我市出台城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为科学高效利用再生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保障再生水用户和再生水运营单位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

2022年起,我市先后谋划建设了银川市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利用工程,将坑塘鱼池改造成潜流和表流人工湿地,并利用天然火山岩、卵石、荷花、芦苇等充分吸附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净化第二、第四污水厂产生的尾水。

如今,多重净化后的再生水不仅用于工业制造和城市环卫,还可以用于河道生态补水和园林绿化。2010年开始运营的金凤区颐和生态园,从2017年就开始使用再生水,在4300亩的园区内,无论是绿地、树木的灌溉,还是湖泊水系的补水,都使用再生水,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还缓解了市政用水的压力,更降低了污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除了再生水的使用,如今银川部分公园里还增加了“智慧灌溉系统”。不同于以往“定时浇灌”的模式,智能化的管理系统能让管理者更清晰地掌握公园内土壤含水量、湿度、温度等多方面的情况,科学判断什么时候需要浇水、要浇多少水,从而实现精准种植,不仅让植物的生长更加健康,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植物的开花日期和时长,让市民享受到更好、更持久的美景。可以说,“再生水+智慧化灌溉系统”的组合,让我市的园林绿化工作实现了“用最少的水办最大的事”,节约了更多的水资源,从而为加快创建“双示范市”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亮点呈现

新建国球进公园及社区运动健康中心

建设文南路等6个小微公园

提升改造城市园林景观

提升改造健身步道50公里

提升城区园林再生水利用率

本报记者 吴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