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T8 作者:鲍淑玲
农家书屋里,村民打开电视或手机,各类电子图书、在线讲座视频、学术资源等应有尽有;文化广场上,群众舞步翩翩、歌声飞扬;农舍村口,乡亲在家门口就可欣赏到高品质的文艺演出,现场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何为民生,何为民乐?一个个幸福的民生镜头给出了答案。2024年以来,银川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循时代而变,应民意而新,让丰富、多元、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润滑剂”、民生幸福的“加速器”,让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提升。
一线探访: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这戏太好看了!”“能在家门口免费看大戏就两个字,高兴!”……2024年以来,银川市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主体,着力打造“文化银川·花开四季”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丰富百姓生活,成功举办2024年银川市广场民族健身舞大赛、银川市非遗创新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65项1002场次,完成“湖城之夏”广场文艺演出1015场次,送戏下乡演出1027场次。
同时,银川市以重大节日节庆为契机,创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品牌活动,在元旦春节期间,围绕“文化惠万家 非遗过大年”主题,扎实开展文化大集、非遗集市、百姓村晚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惠及群众300多万人次。在“五一”假日期间,银川市开展了“五一”民歌花儿歌会、悦动音乐节,以及杂技、非遗、轮滑表演等32项105场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持续点燃节日激情。“十一”假日期间,举办了“2024年黄河—贺兰山文化旅游节”,推出沉浸式演艺迎宾秀、国风音乐会、城市民谣音乐夜等10项“文旅+”“+文旅”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文、体、商、农、旅融合发展,促进了文旅消费。
部门作为:搭建平台“好唱戏”
每个周末的下午,市民周明亮总会来到位于金凤区鸣翠春天的“悦书房”看书。“这里离家近,借书还书都很方便,环境也很好,我每周末都会来看书。”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成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走在银川城区,从大街小巷到田野乡间,从社区到村舍,市民和游客总会被一个个特色、温馨、灵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吸引驻足。一个个深挖银川文化特色,具备多元、跨业态等功能服务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进银川人的视野,成为基层文化惠民的舞台,让市民乐享多彩文化生活。
点上一杯奶茶,捧起一本书,伴着舒缓的音乐,让时间在字里行间慢慢流淌,何等惬意。这不是在咖啡馆,亦不是在图书馆,而是在遍布银川的城市阅读岛。“每座城市阅读岛都按照统一的形象设计,具备良好的阅读环境,而且由于每座城市阅读岛的受众群体不同,书籍的配置也会有些差异。每座城市阅读岛在建设之初都配有300册至1000册不等的图书,部分阅读岛还配有10种报刊、20余种期刊。为了扩大阅读岛的图书容量,我们还在每座阅读岛配备电子图书下载机,市民可从上面下载3000种图书。”银川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阅读已不局限在书店、图书馆等传统地点,创新的阅读空间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一环。“身边的公园、景区陆续出现了书屋等阅读场所,在里面不但可以看书,还不时有精彩的名家讲座以及各种展览,这些都让人感觉到十分惊喜。花香与书香映衬,感觉特别幸福。”市民李筱说。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以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为代表的各类新型文化空间在银川不断涌现,成为公共文化蓬勃发展的崭新气象。
“银川市是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图书馆8个、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56个、文化广场12个、街道中心图书馆23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0个、城市阅读岛99个、农家书屋274个、农民文化大院87个、城市书房34个、街道中心图书馆23个、图书流通点300个,银川市图书馆、文化馆始终保持国家一级标准,县级两馆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银川市文化旅游广电局相关负责人说,“县级两馆覆盖率100%,乡镇文化站覆盖率100%,农家书屋覆盖率100%,直播卫星‘村村通’巩固率100%,‘户户通’安装率100%。”
近年来,银川市立足新发展阶段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城市10分钟、乡村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联合多方力量,以嵌入、联合、更新等多种方式,打造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注入了创新活力。
百姓期盼:更多文艺精品精彩呈现
2024年以来,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过“送演出+种文化”的方式,持续开展老年大学、周末大讲堂“星萌”少儿、“星梦”青年长期培训班等公益培训班,共开设60余个班次,完成培训2000余学时;推进“结对子、种文化”工作,建立文化干部村级联系点,创建“党旗飘扬 文化润心”党员先锋服务队,开展文艺志愿服务12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1万人次。
“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真好啊,每年都有戏曲进乡村演出,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到这么精彩的戏曲表演。大家聚在一起听着戏曲,拉着家常,村里一下就热闹起来了!”兴庆区月牙湖乡村民周立辉说,“每年乡村文化广场接连上演的精彩剧目,让居民看上戏、看好戏,过足戏瘾。每次演出现场始终被观众的激情包围,喝彩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场上场下气氛热烈,都让我无比感动。”
“作为戏迷,我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作品。近几年,能叫得响的戏曲作品不多,希望今后能创作出更多秦腔戏精品,让我们享受到更丰盛的文化大餐。”周立辉说,“同时,希望每年多举办戏曲培训班,为戏曲爱好者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交流展示平台。”
市民王丽华是一名舞蹈爱好者,平日里总喜欢参加各部门组织的舞蹈培训。“去年,市文化艺术馆的专业老师来到了我们社区,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为广大学员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我们的表演能力,深受广大舞蹈爱好者的喜爱。”王丽华说,“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我们在跳舞中收获了快乐,舞出了健康,舞出了活力,我们切身体会到了文化惠民的好政策!”
亮点呈现
开展“四送六进”惠民文化演出
集中开展送演出、送图书、送培训、送文化,进农村、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进工地、进学校等惠民演出1000场次,举办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场次。
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个,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文化需求。
本报记者 鲍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