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昂莹莹 李海弟
黄毓在绘制糖画。
本报记者 昂莹莹 李海弟 文/图
糖画,不仅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承载了很多人儿时的回忆。黄氏糖画传承人黄毓专注糖画手艺四十载,用一个铝板、一口锅与几袋糖饼,以勺为笔、以糖为墨创作出一个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糖画的同时,也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事业。
隆冬时节,走进黄氏糖画工坊,只见黄毓正用小圆勺舀起琥珀色的糖稀,时而提、时而动、时而放、时而收,随着糖液缕缕洒下,一条灵动的小蛇悄然成型。待糖稀凝固后,再用一根竹签黏合提起来,一幅作品就完成了。
黄毓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小时候没有见过家里人做糖画,一次赶集,看到糖画非常受小孩儿欢迎,和家人聊起才知道,这是家族传承的一项手艺,因为经历了特殊时期而被封存于箱。看到黄毓对糖画充满了好奇心,长辈们便将这门手艺传授给她。2006年,黄毓从重庆来到银川生活,之后便带着家人在镇北堡西部影城黄氏糖画工坊里做糖画。
“我的丈夫和孩子都会画糖画。除了镇北堡西部影城,我们在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也开了糖画工坊,受到很多游客的喜爱。学习糖画不需要绘画功底,以前师傅教我们时,不管啥图案都先画圈圈,并且样式也比较少,现在的很多图案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只要用心天天练,就一天比一天好。”经过勤学苦练,黄毓掌握和接触过的图案达上百种,而且她还会跟着大众审美的变化进行增加和创新。“手艺人想生存下去,就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小朋友喜欢的喜洋洋、熊大、熊二、齐天大圣等卡通形象都会融入糖画制作中,满足大家多元化的需求。”黄毓说。
除了不断创新丰富糖画的题材,黄毓和丈夫还结合传统制糖技艺,在熬糖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她告诉记者,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提升,她将糖稀主要成分替换为低甜度的麦芽糖,这不仅提升了糖画的口感,也让人们在享用的时候少了一份负担。麦芽糖对火候的要求更精准,糖要熬得不冷不热,画出的糖画才会甘甜美味、不黏牙,并且成型快,不易融化。
如今,黄毓凭借精巧的技艺,被评为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氏糖画也被纳入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这门手艺,黄毓还经常受邀参加各种活动,向大家讲解糖画历史、制作技艺。“虽说是家传手艺,但我不私藏,非常乐意教授给大家,希望有更多人喜欢这门手艺,让它世世代代传承下去。”黄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