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舞狮送祝福

社火娃娃闹新春

版次:08 作者:王敏

蛇年新春的到来,让宁夏大地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在这个充满年味的时刻,一群可爱的“社火娃娃”也加入到新春社火表演中来,你瞧,他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化身成小狮子、小春官,用纯真的笑容、精彩的表演传递着新春的祝福,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

舞狮队的“小狮子”

在今年的元宵节社火巡游上,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西安镇曹氏社火队的舞狮娃娃们成了社火上的小明星。

元宵节之际,海原县街头张灯结彩,年味十足。随着欢快的锣鼓声,一群身着五彩斑斓舞狮服装的孩子们跃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们头上高高的狮头栩栩如生,金色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在这群“小狮子”中,最小的由4岁的曹富鑫扮演,比他大一些的曹致远、曹雅茹等六七个舞狮娃娃们跟在身后,整个队伍颇有气势,又不失孩子的灵动,引来周围观众的频频掌声。“我们是家族传承,目前已经传到第三代了,有100多年的历史。”曹健作为曹氏社火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是这支社火队的队长,他介绍说,曹氏社火将武术和传统舞狮融为一体,表演时,舞狮者在舞狮过程中融入小红拳、长刀、流星锤等武术动作,狮子的动作有翻、滚、钻、跳、抖、上高架、口或爪接传球等高难度动作。“平时训练很严格,就是希望能把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下去。”曹健说。

回到平时的训练场上,每一个“小狮子”都认真学习。他们的步伐虽然稚嫩,但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到位,从慢跑到热身,再到模仿狮子的翻、滚、跳跃,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认真。

“我们先将基础动作分解,让孩子们一步步学习,这个过程对于这些年纪不大的孩子们来说很不容易,比如抖的动作,就要在日常生活里反复练习,抖出狮子的灵动感,还有在练习口或爪接传球时,孩子们的小手要紧紧抓住彩球,眼神还要十分专注……”让曹健欣慰的是,不久前在参加甘肃一场庙会的表演中,“小狮子”们表演的前后空中翻腾动作完成得十分精彩,也让更多人领略了宁夏舞狮队的风采。

舞龙队中有“龙娃”

说起元宵节当天的决赛,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平伏桥村社火队8岁的小队员段浩楠很是激动。“我在社火队里表演的是舞狮。”段浩楠说,自己表演得不错,而且还向现场很多“大狮子”取了经。

队长姜有菊笑着说,今年社火队里的娃娃们都参与表演了,有舞狮的,有舞龙的,孩子们表演很投入,现场效果特别好。

姜有菊介绍说,近几年,平伏桥村社火队呈现老龄化,还面临“断代”的问题。为了让这项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传承发扬,平伏桥村通过以“老”带“少”的方式,组织动员村里的娃娃们参与社火演出,从社火的历史渊源、传承意义到基本动作,让孩子们深入了解社火、亲近社火,最终爱上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为社火队伍注入青春力量,也让这支队伍更加年轻化,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

今年12岁的吕静雯和刘金豪都是舞龙队的“龙娃”,当问及他们对今年的表演满不满意,两个孩子齐声说“满意”!那条寓意吉祥如意的长龙,在孩子们的舞动下,成为了新春社火表演队伍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春官送福里的“小春官”

13岁的杜嘉琪已经学习春官词两年时间了,不少人最近在短视频上看见过他在社火巡游上表演“春官送福”的画面。视频中,一边是杜嘉琪身着披风,头戴官帽,手拿羽扇,出口就是一段段的春官词,另一边,是比他高的大人扮演的春官,也是一套整齐的行头,和杜嘉琪一唱一和地向市民们送福。

“我喜欢这个春官送福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很热闹,每次表演都觉得很有年味。”过年期间已经参演了几场社火表演,杜嘉琪还是意犹未尽,“我现在不紧张了,有人问话我还能即兴回答呢!”说着,他马上来了一段:“春官无品不算官,手摇羽扇说吉言,家家门前说一段,句句吉祥保平安。”

李振西是杜嘉琪的师父,说起自己的这个小徒弟,他很是得意,“不怯场,记性好,能说很多春官词,现在还能即兴表演,词说来就来,厉害着呢!”李振西是海原当地春官送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他将精力放在培养小传承人身上,虽然这并不容易,但他很坚定。

他介绍说,学习春官送福,要学的内容有很多。首先要熟记大量的春官词,这些词句寓意吉祥,富含哲理,是春官表演的核心,学习不仅是背诵,还要掌握各种场合的春官词,从祝福家庭和睦、事业有成,到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一句都需烂熟于心才能灵活使用。其次,要学习春官的仪态和步伐,在巡游中保持端庄,展现出春官的威仪。此外还要学习如何使用羽扇,这不仅是春官表演的道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和增强表演效果的工具。羽扇的开合、挥舞都有讲究,要随着词句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而变化。

李振西强调,春官送福不仅仅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春官们需要了解春官送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在表演中传递出真正的祝福和文化的韵味。最后,即兴表演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这要求杜嘉琪不仅要记忆力超群,还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应变能力,能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随机应变,让表演更加生动和有趣。

“小春官们的成长,是我们春官送福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的希望。”李振西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