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刘薇
春节刚过,银川就推出一大波招聘会。不同于以往的是,各县(市)区服务下沉、组织形式多样,让招聘会离大伙儿越来越近了。
求职者和用工方希望信息获取越多越好、越方便越好,服务者也希望能够“零距离触达”,于是招聘会的地点选择变得很多样:银川市春风行动线下招聘会选在吾悦广场举办,金凤区的“就业大篷车”开进了安置房小区,西夏区则采用巡回方式将线下16场招聘会搬到了社区广场、集市、夜市等居民聚集区域。招聘形式之另一创新是“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贺兰县富兴街街道凤凰社区的“工会+”共享直播间开到了贺兰新百中心招聘会现场,永宁县联合快手平台发起“直播带岗进车间”、与京东物流园联合开展“直播探岗”……借助直播带岗、AI数字人等前沿技术,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提升信息传播范围。
“流量思维”闯入招聘领域,会带来更多创新,显现出更多的可能,而更深层次的创新意识则在于不断将服务链延伸。西夏区一个社区的“求职驿站”里摆着三样“新工具”:可扫码预约AI模拟面试的智能终端,实时显示周边15分钟就业圈岗位的电子地图,以及为农民工定制的“方言版政策解读手册”;灵武市梧桐树乡设置“技能超市”,将培训资源下沉社区。服务链的延伸,优化了资源配置,并由此形成了更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数据显示,截至2月21日,银川的社区级微型招聘会已举办132场,签约率达63%,较商圈大型会场高出17个百分点。
在数字化赋能与服务链延伸中重塑基层就业生态,除了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也要通过精准适配回答“好不好”的追问。据报道,西夏区某高校专场招聘中,有学生提出了岗位供给与产业转型脱节的问题:“参会企业招聘的岗位八成是销售和文员,但我想找的数据标注员岗位却只在App上零星出现。”同样,银川经开区半导体封装企业急需500名技工,却因招聘会宣传侧重“传统岗位”而少人问津。另一重矛盾是服务链“断点”。媒体抽样显示,32%的求职者因缺乏面试辅导而错失机会。还有的则是政策红利落地遇阻,贺兰工业园区某光伏企业负责人抱怨“重点群体用工补贴需填7份表格,流程复杂到想放弃。”更值得警惕的是“数据繁荣幻觉”,永宁县一场观看量破5万的直播带岗,实际签约率仅11%。网友“塞上江南”留言:“主播光喊‘福利好’,但工作时长、晋升渠道一概不提。”
要杜绝以上问题,还得回到机制建设上。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搭建平台,生成就业热力图等多类型信息服务,推行政策直通、直达;也可以定向开发就业岗位和实习见习岗,以打造全周期服务为目标,加强招聘会后续服务的延续性,将服务从“匹配岗位”延伸至“稳定就业”。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