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电梯改造同样考验治理智慧

版次:05 作者:刘薇

日前,金凤区启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引发市民关注。有人关心自己的小区电梯是否改造,有人关心资金状况,也有人将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与加装电梯混为一谈。讨论中,这项民生工程仿若一面棱镜,折射出城市更新中的治理智慧。

其实任何一项政策在推进过程中,都会有不同声音交织碰撞。比如有网友反映,此次改造的114部老旧电梯分布在11个小区,而金凤区住宅电梯总量逾11500部。也就是说,改造率仅为1%,大量使用超15年的电梯仍在排队等待。这种挤牙膏式的推进,让其质疑是否存在“选择性改造”。另一个较大的顾虑是资金。据报道,政府此次以超长期特别国债1710万元承担七成费用,剩余630万元资金缺口会通过业主自筹、旧电梯回收残值等方式解决。因各自经济状况不同,居民对自筹资金部分看法不一,也有人质疑旧电梯残值回收的实际价值不足以减轻负担。

如何平衡普惠性与精准性?怎样在效率与公平间找到最优解?这恰好是现代城市治理中的一种深层矛盾。有声音不怕,它可以给治理点明方向。面对争议,金凤区住建局负责人回应:“改造工程不是终点,而是智慧化管理的起点。”这句话点出了城市更新的深层逻辑——硬件升级只是第一步,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才是长久之计。

事实上,通过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源,既避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的不可持续性,又防止全盘转嫁居民引发矛盾,实则也是“风险共担、多方受益”之治理模式。当财政资金与居民自筹款产生碰撞,考验的不仅是政府资源调配能力,更有精细化治理智慧。

此前,深圳有社区推出共享电梯,加装电梯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使用时像搭公交车一样,按次付费;北京、上海等地试点“电梯养老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分摊长期维护成本;杭州则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故障预警……这些破题实践值得借鉴。而要让政策真正赢得民心,还需在精准施策、透明运作、长效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