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李钊(广东)
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立足地缘战略、财政结构、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的宏伟历史画卷。作者持续关注1850年以来从晚清时期现代化的艰难启动到改革前30年的经济增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等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与演进轨迹,并展望2050年中国式现代化前景,既立足历史,又注重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进行考察,可为思考当下变局提供参考。
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现代化的使命,他们追寻现代化的故事,从来不是历史遗迹。每一段追寻梦想和使命的故事,既是文明多样性的历史见证,更是一个没有完成时的实践命题。著名学者李怀印先生的《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以全球史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一幅徐徐展开的宏伟历史画卷。
历史的过程本就极其复杂,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时代对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在多数人看来,与许多西方国家开启现代化的方式不同,晚清是被迫融入不可逆的现代化潮流的,其过程伴随着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危机。这一切都与晚清政府的腐败、专制密切相关,但晚清政府是否对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毫无推动作用呢?
李怀印先生将晚清历史放置于近代以来整个非西方视野下,从地缘战略、财政结构、政治认同等维度进行考察和剖析,发现晚清在帝国主义汹涌浪潮的反复冲击下,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还丧失了东部沿海部分主权和领土,但最终勉强维持住了领土总体格局的相对完整,并迈出了从传统的封建王朝体制转型的脚步。究其缘由,这一切都来源于从秦汉到明清一脉相承又不断演进的华夏王朝传统体制的强大韧性,让整个国家具有“既大且强”的鲜明特征,支撑了中国在十九世纪所展现出的超乎寻常的抗压和应变能力。而且,晚清政府在困境中主动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做的努力和尝试,为后来的政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历史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节点,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从晚清政府艰难转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历经磨难、苦苦摸索,才真正获得独立姿态和自主地位,踏上了充满光荣与梦想的现代化征程。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中心论”的裹挟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曾影响甚大,非西方国家通向现代化似乎只能走西方既定的道路。当李怀印先生剖析对比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后,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没有完全遵循西方中心主义“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范式,而是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现代化路径。
李怀印先生提出了“元实力”的概念,其中涵盖了国家规模、人口构成、价值体系、人力资本和国家定位等构成要件。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奇迹,放在全球化场景中进行比较分析,便可看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李怀印先生不仅对比了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发展优势和不足,也深入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中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独特优势。
追寻现代化的道路上,机遇往往伴随着风险与挑战,李怀印先生立足数百年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反思现代化实践历程,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虽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凭借独特的“元实力”,中国将克服这些挑战和困难,并最终达到现代化新高度,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也必将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一书不仅在字里行间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力度和锐度,更是处处显现出现实关怀和深刻洞察,为我们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