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游宇明(湖南)
我一向觉得,读书有时是读知识,有时是读视野与格局。
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讲过一则故事。江西南昌人陈策买了一匹骡子,可是当家里人将鞍子放在骡子身上时,骡子暴怒,上蹿下跳,陈策不忍心再卖给别人,就命人将其养在野外的畜舍里,希望其自生自灭。某天,一位路过的官人恰好死了马,陈策的儿子趁机将这匹骡子卖给了他。听到这个消息,陈策飞身去追买家,告诉他这匹骡子的毛病。官人不信,怀疑陈策舍不得卖掉自己的爱骡。陈策请他尝试给骡子加上鞍子,结果骡子非常亢奋,一点也不配合,最后官人无比感激地将骡子退给了陈策。
还有一次,有人想向陈策买其家里的罗绮,这本是你情我愿的事,陈策却没有答应。他的理由是:这些东西放在自己家年代太久了,丝力糜脆不经用,顾客是想买来作嫁女之用,不能让别人扫兴。最后,他干脆将这些罗绮投进了火堆。
古往今来,那种不顾一己得失、诚实守信的操守就像玫瑰一样散发着独特的芳香,让人久久不能忘怀。陈策本是小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以诚待人的行为却在史书里留下了踪迹,供后人学习。在这个世界上,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总要与周围的人发生种种牵扯。不可否认,人性中确实有自利倾向,只是,一个人绝对不能满足于这种只有基准道德的境界,没有高尚者点燃的人格烛光,一旦面临暗夜,我们便只能困在幽深的绝望隧洞里打转。
一个人“芳香”别人的方式有许多种,陈策是用自己的诚信,在其他典籍里出现的先哲是用自己深刻的思想,大文学家李白、杜甫、欧阳修、苏东坡、曹雪芹是用自己惊世的才华……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这些前人都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富矿,是后人眼中的榜样,也是历史影壁上谁也抹不掉的优雅身影。
◆ 游宇明(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