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6 作者:陈星彤
全市平台注册志愿者数量近54万、志愿服务队伍达2400余支、志愿服务时长达到2400万小时……从一个个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到跨越千里的生命营救,从“绿丝带”飘扬的送考路到“凤彩熠熠”的品牌矩阵,这一切都展示着银川市志愿服务发展的繁荣气象,彰显着这个城市的大爱与担当。
在这个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站在三月的春风里回望,这座西北之城正以志愿服务精神为笔,书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品牌筑基 擦亮志愿服务的“塞上名片”
近年来,银川市以“品牌化”为突破口,构建起覆盖广泛、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矩阵,让“志愿红”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2024年12月,市委社会工作部以“凤凰展翼”为意象,发布“志愿银川·凤彩熠熠”品牌,这一品牌迅速成为全市志愿行动的旗帜与图腾。品牌发布后,各领域纷纷响应,以“凤彩熠熠”为依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凤彩熠熠 医路同行”卫生健康志愿服务主题活动,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品牌化建设不仅凝聚了专业的志愿力量,更让服务精准化对接民生需求。
“黄河绿装”环保团队守护母亲河碧水长流,“电烛亮心灯”志愿服务项目帮扶视障人群,“暖冬行动”温暖了春运时期旅人的归家路,“王兰花”式社区志愿服务品牌遍地开花,还有“送你一朵小红花”“抱抱团”等品牌项目,让志愿服务既有高度更显温度。
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如同一颗颗种子,在银川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推动城市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表示,接下来,会着力打造更多具有首府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举办更多优秀志愿服务活动,满足群众更多元、更专业、更精细的志愿服务需求。
机制赋能 构建志愿服务的“四梁八柱”
制度如基,机制如柱。银川市在志愿服务机制建设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志愿服务“碎片化”难题,通过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专业培育,为志愿事业注入持久动能。
近年来,银川市聚焦聚力志愿服务品牌化特色化、精准化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出台评选表彰、项目管理等系列政策,完善星级评定、奖惩制度等配套措施,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2024年,40个成员单位着力塑造首府市域志愿服务品牌和创建社区“王兰花”式基层志愿服务品牌,扩大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供给,大力发展“互助式”“菜单式”“点单式”志愿服务,同时,增强志愿服务工作的保障力度,推动健全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志愿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制度搭建出框架,志愿者也在文明的新风中勇于开拓与尝试。
兴庆区大新镇银横社区等许多社区将志愿服务与积分兑换有机融合,推行积分奖励模式,用“小积分”换出“大文明”;兴庆区新华街街道裕民社区集结商户,在爱心服务“益”起来项目中打造爱心联盟;在党建引领下,外卖员、快递员也成为了社区志愿者;“随手拍”等服务为居民带来诸多便利……
群体共育 书写全民参与的“温暖答卷”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银川市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源于市民群众的参与和传承、项目的孕育和成熟。
在“寒冬送温暖,萤火送爱心”志愿活动中,杨佳琪、何锦烨两位青少年志愿者了解到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村民仇良生家里的情况后,当场将身上所有的零花钱掏出来,各自捐献了100元善款。仇良生这位孤寡老人说:“谢谢这两个娃儿,心里暖得很!”
数据显示,全市志愿者中既有80岁的“银发巡逻队”成员,也有12岁的“红领巾小河长”。
为了提升全市志愿服务水平,银川市多次举办志愿服务骨干成员能力提升班、社会工作助力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研修班、志愿服务工作能力进阶培训班等讲堂,带动了整个志愿者群体的成长。
此外,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样激发着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银川市第四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第七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全市429家单位、爱心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踊跃报名参加。“幸福灵武”公交宣讲专线、“老李说理”调解室等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为更多人提供了借鉴和榜样。
实效为证 绽放民生至上的“幸福之花”
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志愿服务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志愿服务成效的直接展示。银川市的志愿服务活动紧贴市民需求,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为构建和谐之城贡献了重要力量。
每年高考期间,“绿丝带”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就成为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24年高考期间,3000余名志愿者,2500辆出租车、网约车等车辆踊跃参与“绿丝带”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有的志愿者还贴心地准备了考试用品、饮用水等,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全方位的帮助。这一活动不仅解决了考生的实际困难,也传递了城市的温暖。
2024年10月,银川市积极协调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着力争取“百场义诊进基层”健康筛查项目。在银川考察期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考察组通过现场义诊、协调药物、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转院手术,成功挽救一名诊断为存在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生命,完成了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
每年冬天,在银川市的高铁站、汽车站里就会出现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在候车室、检票口、自助售票区、出站口等关键点位,都有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引导咨询、秩序维护、行李搬运、重点帮扶等服务。在2025年的“暖冬行动”中,这些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突破1.2万小时,服务旅客10万人次。
回顾银川市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志愿者的心血和汗水,每一个成果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温暖与担当。如今的银川,志愿服务的微光汇聚,璀璨的光芒照耀着这座城市。
本报记者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