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蹄疾步稳 项目建设落地有声

银川这样跑好全年第1棒

版次:04 作者:吴春霖 张嘉仪 闫茜

从如火如荼的重大项目建设工地,到鼓足干劲的招商引资战场,再到纾困解难的实体经济服务一线……连日来,我市各部门积极贯彻市委扎实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全力下好“十步先手棋”工作部署和要求,全市上下正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奋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

精准锁定“三都五基地”“两地五中心”、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空白点、薄弱点、关键点,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大投资、大规模、大牵引的旗舰产业项目。

下好“项目建设”先手棋

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在各个环节上全面提速、要素供给上全面提效、服务保障上全面提质,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

以“全速模式”抢跑“春天里”

万物复苏的春天,踔厉奋发的时节。放眼银川,一家家企业相继落户,一个个项目快马加鞭,一条条生产线机器轰鸣,处处涌动着招商引资加速奔跑的勃勃生机。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活水”,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迈入2025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周,银川市2025现代产业重塑攻坚战首批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现场签约产业项目44个,总投资金额215.14亿元,涵盖硅基材料、清洁能源、低空经济、商贸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多个领域。这是银川市认真落实自治区“稳增长促发展攻坚年”行动部署和市委扎实开展“三个专项行动”,全力下好“十步先手棋”工作要求,打好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攻坚战,下好“招商引资”先手棋,加快建设产业强市的具体举措。

银川,一直“在路上”。今年以来,银川市高位推动统筹谋划招商,市县两级党政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统筹各县(市)区、园区力量主动出击、加压奋进,集中力量攻坚投资大、产业好、成熟度高的好项目。银川步履不停“接力”“出征”,精准对标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同时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叩门招商,加速产业、企业和项目一体化推进,银川用不辞辛苦的“赶路”状态,换取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春光。

“马不停蹄”招项目,“快马加鞭”建项目,“一心一意”抓项目。从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到民生保障,眼下,银川市各领域重点项目上紧发条、开足马力,银川市也加大保障力度,为项目开工建设“保驾护航”。银川市投资促进局优化招商项目“招引、决策、落地、投产、达产”全流程闭环服务,紧盯国能灵绍直流配套灵武200万千瓦复合光伏发电、圆通速递宁夏供应链智创园等67个新建项目和天云智算中心、华晟新能源20GW异质结专用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等98个续建项目,持续完善“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招商项目对接推进机制,主动出击,才能抢得先机,银川正在以“全速模式”抢跑“春天里”。

“基金+”模式、“场景+”模式、“绿电+招商”、“资产+招商”、“环境+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源招商”……银川市瞄准新质生产力创新招商新模式,持续提升银川招商“内力”和项目“磁吸力”,汇集产业链发展新动能。展望未来,银川市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持续深化招商引资工作,为银川市高质量招商引资工作积蓄新势能。

“拼经济”全力冲刺 重大项目“加速跑”

车辆穿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四溅,建设者在钢筋桁架间穿行,勾勒出项目拔地而起的线条……行走在银川大地,一个个新开工项目厉兵秣马、蓄势待发,一个个在建项目快马加鞭、热火朝天,一幅幅干劲“满格”的生动图景跃然眼前。

风力发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产生更多能量?秘诀就在增速器里。

增速器可以使风力发电机以更高的速度运转,从而产生更大的输出功率,并更好地提高风能的利用率。在银川经开区,北方最大的大型风力发电增速器研发生产基地,于今年3月进入联调联试阶段。

建设项目的是一家深耕本地多年的老牌企业——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威力传动总投资50亿元的风电增速器智慧工厂项目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满足我国大兆瓦陆上风电增速器的市场需求,对推动银川装备制造业升级以及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银川威力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常晓薇介绍。

“项目建设过程中,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政府‘娘家式’的服务,从2024年3月项目正式奠基,到这个月的联调联试,我们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能跑出这样的加速度,离不开银川经开区‘一企业一专班’‘一项目一专班’的服务制度。”常晓薇坦言,从开始立项、审批,到项目封顶、设备进场,都有专人早早对接和协调,项目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园区提前研判好,建设中已经出现的堵点,园区第一时间迅速打通,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有安全感。

项目即将投产,人才保障也要早早就位。“去年,我们在银川威力传动举行了‘小威带你去看岗’直播招聘会,为企业吸纳了很多人才,今年我们还将把镜头对准企业,带大家实地线上参观工厂,并为企业补齐缺口。”银川经开区工会经济技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集中资源突破关键领域,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紧扣科技创新、外资外贸等重点领域,全员攻坚、靶向发力,主动作为、不等不靠,力促一季度再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效益好、产业带动强的项目,以实干实效推动园区各项工作走在前、作表率、挑大梁。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位于宁夏贺兰工业园区暖泉片区的宁夏建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筑新材料生产项目现场,高耸的塔吊来回作业,工程车辆往来穿梭,施工团队正以奋跃而上、弦满弓张的拼搏姿态,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奏响春日奋进曲。

据悉,该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3557.0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590.5平方米。项目一期投资12000万元,计划于2025年8月完成。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实验楼、生产车间、原材料车间、罐区、室外设备区等,建成后预计可年产高性能再生和原生沥青混合料20万吨,机制砂4万吨,矿粉6000吨,年收入预计达到6000万元。后续还在工业固废材料再生,高性能水泥混凝土生产加工等领域持续发力,持续“补链、强链、固链”,增强产业链韧性。

宁夏建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建筑新材料生产项目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区域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有利于纵向关联的上、中、下游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助于产业集群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随着项目的加速推进,将进一步盘活贺兰县土地资源,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为全市新材料产业注入新活力。

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

惊蛰后,春渐暖。在银川,无论是项目建设还是田间地头,处处都涌动着现代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滚滚热潮,一幅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就在前几天,2024年农业农村部新发布的国家新品种“阳澄湖1号”中华绒螯蟹首个示范基地落户银川市兴庆区,标志着银川河蟹产业从“传统养殖大市”向“科技种业强市”迈进,更是银川市依托先进技术和生态理念,打造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园区的开始。

“阳澄湖1号”等优质种源的引入,中国水产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持续助力,让银川市河蟹养殖迈入标准化、规模化新阶段‌。同时,兴庆区黄河大闸蟹生态养殖园开工建设,预计年产大规格优质河蟹32万公斤,将有力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农户养殖河蟹1万余亩,不仅能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河蟹的需求,还有效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银川市农业农村局按照主推品种2+3的思路(“2”即鲤鱼、草鱼,“3”即虾、蟹、鲈鱼),锚定高起点、高标准、强科技、培人才、强品牌道路,坚持“走出去、引进来”,依托黄河资源优势推动河蟹产业发展,对标先进产区和高端市场标准,建立现代生产、现代经营、品牌运作和质量标准体系,河蟹产业蓬勃发展,银川市成为河蟹企业的投资热地,吸引了大批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农民投身河蟹产业,新增经营主体34家,产品成功进入江苏、上海、浙江等传统消费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全市高标准河蟹池塘养殖面积0.75万亩,各种模式养殖总面积1.9万亩,产量超1000吨,产量占全区90%,年产值1.5亿元。

当前,银川市正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现代都市农业不断攀高向新。走进位于金凤区良田镇植物园村的宁夏美丽良田现代都市农业产业融合园项目现场,机械设备运转声不断,运输车辆来往穿梭,施工人员忙碌作业,呈现出一片奋进冲刺的火热场景,作为全市集生态开发、分拣加工、冷链物流、工厂化组培育苗、数字农业平台、农产品展销、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农业智能设备开发、低空经济赋能农业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融合项目,目前分拣包装和初加工区、农产品和数字化展示区、休闲体验区、农耕文化认知区等区域已建设完工,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

项目建设方宁夏首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海峰告诉记者,该项目占地100亩,预计3月底全面完成建设,5月进入运营阶段。项目计划总投资5200万元,目前已投入2650余万元。项目实施后,将提升全市农产品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能力和分拣能力,实现果蔬农产品反季节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补齐特色果蔬农产品销售短板,助力全市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同时结合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展会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增强银川市特色农副产品持续供给能力。

记者从银川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一季度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扎实开展“春比开工”活动,认真谋划储备、服务调度农业建设项目,确保一季度经济开局稳健、起步有力。一季度预计开工113个,充分发挥“首季效应”,以项目建设带动乡村振兴,推动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吴春霖 张嘉仪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