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肖梦琪
王语晗(左)教村民扎染技艺。本报记者 肖梦琪 摄
杨小琴展示菌棒。本报记者 肖梦琪 摄
光明村志愿者为村民打扫卫生。 受访者供图
300
如今
已有近300名女性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她们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5万+
目前
共有5万余名女性投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累计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近15万人次
银川的春天,生机勃勃,暖阳穿透云层倾洒而下,将各乡村照耀得闪闪发光,仿佛述说着向美而行、向农而兴的精彩蝶变……一幅幅缓缓铺展的美丽乡村画卷中,活跃着女性拼搏与奉献的身影,干起来!奋斗起来!她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巾帼力量、书写精彩篇章。
她守文化根脉
最近每天上午,兴庆区月牙湖乡小塘村村民马花花都要到村里的非遗培训基地扎染帆布包,随着基地订单量渐涨,她的干劲也越来越足。“以前在家围着灶台转,现在也能上班挣钱了,是扎染让我的生活充满阳光。”她乐呵呵地说。
几年前,离马花花家很近的村部建起非遗培训基地,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驻村干部王语晗成为负责人,接连开展的扎染体验、教学活动辐射该村及周边村庄,让不少人通过这项技艺有了收入。
事情要从2021年说起,那年7月,王语晗来到小塘村驻村,她发现这里留守妇女和老年人居多,便萌生了将扎染技艺引入村庄的想法。可没想到刚开始就“碰了钉子”,村民根本不知道扎染是什么,也没有心思学习,觉得挣不了钱。那时王语晗才知道,原来大家对文化的需求不高,也不了解扎染其实是可以“变现”的。恰巧快到中秋节,她计划通过一场体验活动破局,当村民亲眼见证白布蜕变成蓝底白花的艺术品时,才了解到一条扎染方巾原来能卖几十元。
看到村民的转变,王语晗趁热打铁开始培训,从扎染的历史、面料、技巧等方面进行讲授,并通过实操讲解,带领大家学习。随后,她又通过银川市“导师帮带”项目建立非遗培训基地,创立“语塘月染”扎染品牌,以发放计件工资的形式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一件物品根据难易程度给村民10元至20元报酬,一人每月能挣五六百元。学会了技术,妇女姐妹们脸上开始洋溢出阳光与自信,还主动参加乡上举行的扎染服饰走秀活动,这才是当代农村女性应该有的模样。”王语晗说。
一直以来,银川市妇联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团结引领广大妇女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开发相应创意产品,为传统文化传承、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活力。如今已有近300名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女性,通过她们的双手,让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她创产业新局
在宁夏华钰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大棚内,泥土的芬芳与丰收的喜悦交织。杨小琴俯身轻采一朵香菇,“这茬长得好,个个都是金疙瘩。”她的竹筐里,刚采收的香菇堆成小山。
上世纪90年代,杨小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目睹了家乡的贫困和落后,她深知,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10年前和父母移民到月牙湖乡后,得知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大学毕业便毅然返乡创立公司,打算利用这里的自然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而香菇具有易管理、营养丰富、肉厚味美的特点,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她便想从事菌棒制作和鲜菇生产销售。
初期,由于种植经验和技术不足,大棚通风不及时,种出的香菇不符合收购标准,但杨小琴没有气馁和退缩,白天联系种植香菇的专家教授,请教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晚上通过网络、手机等各种渠道学习种植技术,还抽空到外地观摩,边干边学,边学边用,让产业逐步走上了正轨,现在年生产香菇菌棒达50万棒。
公司发展好了,杨小琴也没有忘记乡亲们,她为12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每年临时用工4500人次。
“最开始啥也不会,小杨经理手把手地教,可有耐心了。”村民余秀梅快言快语,她说在这里,大家学到了全套培育香菇的技术,现在自己每个月能领到370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啥都不耽误。
虽说杨小琴对工人们好,但在工作中却毫不含糊,大家选菇、采菇时,她不是在一旁跟着干,就是细心叮嘱:每一朵香菇都要精挑细选,保证质量,争取每筐都是精品。
管理大棚是个辛苦活,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得到棚里,晚上很晚才能回家,可杨小琴不觉得累,她还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拓展销售渠道,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为乡村振兴发展出份力。
在银川,“杨小琴”还有很多,近年来,市妇联以“乡村振兴巾帼行动”为抓手,鼓励女性在农业创新实践中大放异彩,使她们不仅成为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享有者,更成为推动者、建设者,目前,共有5万余名女性投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累计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近15万人次。
她绘生态画卷
“烟头纸屑太小了容易忽略,大家清理时一定要注意。”3月7日,金凤区良田镇光明村党支部书记马玉梅带着村里几支志愿服务队打扫巷道卫生,大家沿着道路仔细打扫,不放过任何一个脏点,路过村民家,也会提醒他们注意家里家外的环境卫生。细心的人发现,近期村里的环境卫生清理宣传越发频繁,微信群里的提醒也越来越多,受这些宣传影响,大家也都行动起来了。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马玉梅和志愿服务队的努力,她们不定期化身宣传员和行动者,向村民普及环保知识和清洁活动的意义,让大家对垃圾分类、爱护环境卫生等理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村民兰芳芳就是其中之一。
兰芳芳平时忙于工作疏于家中打理,马玉梅发现后,便多次邀请她利用空余时间参加村里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活动,看到其他人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兰芳芳也开始利用闲暇时间整理自家,还申请加入志愿服务队,现在每次开展活动,她都会第一个报名参加。
马玉梅还和村里工作人员商量,为每家每户门口张贴笑脸积分牌,不定时评比后为干净整洁的贴笑脸,脏乱差的贴哭脸,通过表情贴和积分的相互激励,村民环保意识越来越强。
无独有偶,永宁县胜利乡工作人员唐艳娟在任职八渠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也在环保工作上下了不少功夫。早些年,八渠村垃圾随意丢弃现象普遍,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唐艳娟积极组织村里妇女,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小组,挨家挨户上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为了让村民更直观地理解,她自费制作宣传手册,介绍各类垃圾的分类标准和处理方式。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垃圾分类工作有了起色,曾经垃圾堆积的角落变成村民们休闲聊天的小广场。
路旁两侧绿荫成片,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鸟语花香环绕身边,每到夏天,一幅生机盎然、治理有序的乡村美景便徐徐展现,这样的场景离不开广大妇女的奉献,一直以来,市妇联引领妇女和家庭清洁家园,以“小家”推动“大家”一起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弘扬良好家风。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参与乡村建设,“她”力量在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一系列新的身份让大家逐渐成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建设者和推动者。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