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李雅芬(宁夏吴忠)
史铁生,二十一岁韶华,瘫痪了,与轮椅为伴,他痛不欲生,好不容易接受瘫痪的事实,却被告知,不仅坐轮椅,还得插尿管,他无比羞辱和绝望。但他挺住,以顽强的毅力写作。我曾经触叩于他朴实智慧的文字,也不至一次垂泪并羡慕他与陈希米的爱情故事。
史铁生二十八岁时,远在西北的陈希米,偶然翻阅杂志,被史铁生的文章深深打动。十八岁的她羞涩又大胆地写了一封信,寄到了遥远的北京。信,寄出去,就是漫长的等待。她每天去传达室,终于,在一堆信件里,看到了来自北京的信笺,两个相似的灵魂由此遇见。鸿雁传书,讨论文学,讨论爱情,心,越走越近,信,一通就是十年。她的每一封信,史铁生都要翻来覆去读,用手去摸索,黑暗的人生出现了一道亮光。铁生,博学、幽默又深邃,他的每一个字希米都视若珍宝。
见面,没有花前月下,北京友谊医院的病房门,轻轻推开,陈希米拎着大包小包,咧着嘴朝他傻笑,一束光照向她,整个人镶着金边。史铁生眯眼看,知道那一定是她,虽然从未谋面,但跟想象的一模一样。
这爱情不被看好,招来一大堆的反对,但希米留了下来。1989年他们结婚了,他三十八,她二十八。没有人能把他们分开,他们的坚定闪耀出爱的光芒。
这份情义,需要的不是一腔孤勇,而是无比坚定的决心和琐碎煎熬的耐力。陈希米,不请保姆,独自操持。就为了两个人有更多独处的时间,可以更安静地倾诉倾听。从此晨曦是你,夜晚是你,幸福是你,痛苦是你。她,就是他的双腿。不仅把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还一起去看电影,去找铁生爱吃的小馆子。两人共读一本书,铁生读得快一点,希米就让他给讲,他故意卖关子,“那你得给我做一顿好吃的炸酱面”。他们生活简单、真实幸福,他们的家永远飘着面包香。希米的目光和灿烂的微笑,就是史铁生的定海神针。出去开会演讲,下面黑压压的听众,铁生可以检索到希米的眼睛;去医院看病,他在阴凉处等她,她在烈日下排长队挂号,她时不时回头看他;早餐店里,她端着餐盘挤出人群,目光穿过繁乱,可以迅速校准她的爱人;医院检查室里,大伙七手八脚把他抬起来放下去,他可以从众人的缝隙当中看见她的面庞。
病情发展,肾功能衰竭,一周透析3到4次,铁生的血管鼓起来,一条条像蚯蚓。最难的时候,他只能躺在床上,即便这样,他在胸前斜斜支起一块木板,费劲地在上面写作,实在不行,就口述让希米做记录。她又成为他的手。爱情,激发源源不尽的创作灵感,史铁生产量丰厚,他的文字温暖而有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史铁生荣获传媒文学杰出成就奖时,他对希米说,这是我们共同的荣誉。他写诗给希米:你这顺水飘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你来了黑夜才听懂……有时候他们整宿整宿的,睁着眼睛,手拉着手,说着他们的私密话。
有人问铁生,爱情和健康,挑一样,如何选?已经被疾病困扰了大半生的他毫不犹豫回答“选爱情”。最后三年,史铁生经常高烧不退,溃烂的腹部病灶,也不断扩散。早起,只要铁生一睁眼,希米一定在他旁边。有天,铁生拉着希米的手说:这回怕是真要结束了,但是我有一个心愿,可以用的器官全部捐出去,让他替我好好看看这世界。他们坦然的讨论生死,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知道,留给他们的日子不多了。
2010年的12月30日下午4点,史铁生突发脑溢血,晚上六点医院宣布最后的时刻真的到了。根据史铁生的遗嘱,启动器官捐赠程序。这期间,悲痛的希米需要办理复杂的手续。有希米在身边,弥留之际的铁生就很安静,只要希米一走,他的心电图脑电图就紊乱,器官移植的手续只能在他的病床旁完成。心有灵犀的灵魂伴侣可能就是这样吧。
器官捐献得在患者去世后的15分钟之内开始,受捐肝脏匹配病人在天津,要将其接到北京,其间,铁生从朝阳医院转到宣武医院,为了保证捐献的最佳效果,又从宣武医院转到北京武警医院。这段时间,希米在铁生的耳边低语:亲爱的,加油。铁生仿佛知道这一切,他努力不让自己睡去。希米知道他以极大的精神在支撑着,她的手稍稍的松开,铁生的身体就会出现反应。凌晨三点四十六分,史铁生闭上了双眼。那一天,是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享年59岁。再过四天,就是他60岁的生日,可惜他没等到。
四天后,大家来为他送行,所有人都羡慕他们的爱情。希米随身带着铁生的骨灰,铁生曾经想坐火车到处去看看,希米就带着他的骨灰坐上火车,一路南下。铁生曾经说想去德国看看,希米就把他的骨灰装在贴身的小盒子里,带去了德国。她不觉得他离开,他说过的,下辈子还要娶她。
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
李雅芬(宁夏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