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枸杞红

版次:04 作者:陈星彤

枸杞,这一古老而神奇的植物,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绵延千年。时至今日,枸杞的形态和价值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银川,枸杞从传统的干果产品,逐渐发展为原浆、护肤品、保健品乃至文旅IP,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精深加工矩阵。这一蜕变不仅是产业升级的体现,更是政企携手、科技赋能、文化破圈的奋斗成果。枸杞产业以百亿产值撑起一方经济,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民企发力,激发枸杞新可能

宁夏枸杞精深加工的技术突破可追溯至上个世纪末。潘泰安教授作为宁夏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的奠基人,成功研发了枸杞原汁常温保鲜工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枸杞籽油技术以及枸杞全粉真空冷冻干燥法,并注册了专利。然而,受限于当时国内市场的成熟度,这些创新成果未能转化为市场价值。

直到1998年,潘泰安创办沃福百瑞公司,带着自主研发的枸杞籽油和枸杞粉参加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意外获得国外客商的青睐,成功拿下200公斤枸杞籽油订单,单价高达2600元/公斤。这一订单不仅为沃福百瑞打开了国际市场,也让潘泰安坚定了枸杞深加工的信心。

凭借技术优势,沃福百瑞迅速崛起,成为宁夏枸杞出口的龙头企业。20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亿元,出口额突破3亿元,占据宁夏枸杞出口的半壁江山,其中90%的收益来自深加工产品。

在枸杞精深加工的征途上,有不少企业都在以不同的路径诠释着同一份“产业升级”的智慧。

记者来到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工人们正在对“新鲜出炉”的黑枸杞原浆进行包装,该公司生产质量总监陈玉娜介绍:“和去年同期相比,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产品销量都稳步增加。每天都有各类枸杞精深加工产品从这里销售至全国市场。”

据了解,百瑞源枸杞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枸杞科技研发、有机种植、生产加工、市场营销、文化旅游“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2020年,在直播大潮推动下,百瑞源枸杞原浆产品上线后爆火,当年销售额猛增450%。枸杞企业纷纷跟进,从“吃”枸杞,到“喝”枸杞,原浆生产过程比干果简单,但价格是同等数量干果的3倍,释放出巨大的产业红利。

2024年,百瑞源荣获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并成功当选自治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旗下6大类80余款产品畅销全国,进一步提升了宁夏枸杞的品牌价值。

大潮奔涌,浪花激荡。枸杞产业领域民营企业如春笋破土,以创新为刃,一次次劈破开市场难题。百瑞源、沃福百瑞、杞里香等品牌,从小企业到龙头,从银川走向世界,成为枸杞产业的中流砥柱。

政策护航,筑牢产业根基

银川枸杞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全方位护航。2024年,银川市枸杞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51.2亿元,同比增长15.2%,是2019年产值的5倍。这一跃升的背后,是政府通过政策服务网络,为枸杞产业筑牢根基,推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2024年,银川市营商环境促进局挂牌成立,并设立宁夏首个营商环境监测站,将宁夏杞里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纳入网格化管理,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政府为企业发展扫清障碍,激发了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银川市成立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印发《2024年银川市现代枸杞产业工作要点》,明确“基地稳杞、龙头保杞、科技兴杞、质量立杞、品牌强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12家责任单位协同作战,50项重点任务精准落地,为枸杞产业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体系。交通银行、宁夏银行推出“枸杞贷”“如意红火贷”,为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助力企业腾飞。

银川从枸杞基础研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等领域进行重点扶持,鼓励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引进枸杞产品包装设计、品牌文化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搭建、枸杞文化旅游开发等企业, 推动枸杞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北京同仁堂集团与宁夏枸杞企业签订代销合作协议,厚生记枸杞功能饮品与广药集团、浙江烟草集团、中石化、中石油等开展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了枸杞深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

政策之力最终转化为项目动能。2024年,银川市推动森麦枸杞啤酒、杞里香数智化生产线等13个项目建设,其中9项投产,全年固定投资1.13亿元。全市企事业单位提前谋划储备的农业农村部枸杞特色产业集群项目中,18个储备项目总投资3.5亿元,涵盖标准化基地、加工能力提升等四大领域,为枸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政府之手,既是指挥棒,更是护航者。通过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银川枸杞产业的根基愈发坚实。

多面赋能,助推产业发展

科技是枸杞产业的动力源泉。

银川市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构建了“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的协同创新体系。通过组织沃福百瑞、凤仪堂等企业申报枸杞产业创新项目,银川市投入财政科技研发资金38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520万元。2024年,全市科技研发投入超900万元,带动企业增收逾2亿元。

同时,银川市引进宁夏大学、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中心的专家担任枸杞企业科技副总,全年吸纳人才103人,推动枸杞黄酮护肤、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258项专利落地,用科技创新为枸杞产业提档升级。

质量是枸杞产业的命脉。

针对“硫磺熏蒸”等行业乱象,银川市启动全产业链排查,严打“问题枸杞”。市林草园林、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从种植到销售全程监控,检查枸杞经营主体75家,开展枸杞产品食品安全抽检33批次。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管,银川市让“宁夏枸杞”地理标志更加闪亮,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品牌是枸杞产业的灵魂。

银川市深挖“宁夏枸杞”金字招牌,通过多元营销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组织企业参展林博会、糖酒会,在上海、广东等客源城市开展地推活动;在西安北站、银川火车站、阅彩城电子屏轮播广告;成功举办“丝路杞遇・红动全球-2024亚马逊宁夏‘枸杞出海’”主题活动。仅2024年1~10月,银川市枸杞实现出口额8180.6万元,同比增长3.89%,品牌效应显著提升。

文旅融合是枸杞产业的增长极。

通过打造生态森氧度假游、酒庄科普研学游、枸杞康养度假游、枸杞工业研学游、杞乡生态庄园游等5条枸杞精品旅游线路,银川市全年共接待游客7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20万元。

此外,一座座枸杞博物馆、历史馆与体验馆在银川建成,将“枸杞+”的融合笔触从田间车间延展至文化与美景的领域。“小红果”在多元业态的土壤中破土生花,成为银川文旅产业的新亮点。

未来可期,产业蓝图正着墨

全市现有枸杞种植面积8873亩,鲜果产量3838吨/年,枸杞芽菜产量736吨/年,形成了以经开区集群、贺兰工业园集群、西夏区集群为核心的产业布局。547家登记在册的枸杞企业及个体经营户中,年加工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5家,包括百瑞源、沃福百瑞、杞里香等龙头企业。目前已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创新型示范企业11家。

精深加工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种类多达十大类110余种,涵盖枸杞饮料(如枸杞原浆、枸杞酸奶)、枸杞芽茶、枸杞糕点(如枸杞果酥、枸杞月饼)、枸杞护肤品(如枸杞精粹冻干粉精华)、枸杞保健品(如枸杞茯苓胶囊)等。

枸杞产品已完成国内市场多渠道布局,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建成特色购物店、专卖店、销售专柜一千余个,覆盖天猫、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同时,产品出口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6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实体营销、电商、微商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实现了“宁夏枸杞”从本土走向全球的跨越。

2025年,银川市锚定170亿元产值目标,谋划“六大工程”再升级。

推动宝丰牧场新增1000亩农光一体化枸杞种植项目建设。

全力争取元气森林枸杞水工厂、“元气庄园”枸杞文旅融合项目在银川落地。

深挖枸杞“药食两用”价值,加快枸杞药用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二期项目建设,培育沃福百瑞枸杞博物馆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殷红子枸杞庄园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完成厚生记观光工厂3A级旅游景区评定挂牌。

……

银川枸杞产业已不再是简单的经济作物,而是串联起科技、生态、文化与民生的金色纽带。政府以政策为舟,企业以创新为桨,在这条奔涌的产业长河中破浪向前。一粒枸杞的旅程,恰似一部浓缩的史诗——从医书古籍的墨香中走来,在塞上江南的沃土里扎根,又于科技的淬炼下重生,在现代化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而今,银川枸杞产业已不再囿于“红果干果”的单一叙事,而是以“精深加工”为笔,以“绿色创新”为墨,勾勒出产业、科技、生态蓬勃发展的图景。

本报记者 陈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