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中医馆 服务居民零距离

版次:04 作者:肖梦琪

一有不适,兴庆区居民胡女士便会前往附近的丽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寻求帮助。3月25日,因为突感肠胃不适,她又来到中医馆挂了路大夫的号。与以往不同,这里多了块“兴庆区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的牌匾。胡女士一问才知,今年年底前,兴庆区计划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内,建设20家“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目前已建成16家,路大夫的诊室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好中医”,近年来,兴庆区坚持发展现代中医药工作,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让中医药服务“网点”越来越密、中医药服务离百姓越来越近。

就近享受优质诊疗服务

路大夫名为路桂珍,原本已经退休的她是被患者请回来的。

多年在基层从医,路桂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备扎实的中医内科学、康复学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她收获了良好口碑。退休后,一些人来中医馆没找到路桂珍,便找到该中心负责人,表示希望把她请回来坐诊。就这样,路桂珍又一次上岗了。

3月25日一大早,中医馆外已有患者排队候诊。步入诊室,路桂珍全神贯注,望闻问切、仔细斟酌每一处病症细节,耐心答疑解惑,力求精准把握病情根源。在一旁的治疗间,一股中草药气息扑面而来,拔罐、烤电、刮痧、推拿、艾灸等服务一应俱全。

“我感冒后一直咳嗽,四处看病没少折腾,吃了路大夫开的几副中药后,症状减轻不少。路大夫认真负责、药材地道,我们信得过。”胡女士说,在路桂珍的调理下,几名从西夏区、贺兰县赶来的亲戚的病情也有所好转。

对于“兴庆区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的挂牌,路桂珍说,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精进自己的技术,让患者不再遭受奔波之苦。问诊中,路桂珍总会想方设法帮助患者减轻交通负担,号源有限,她便尽量加号,让患者都能看上病。

营造人才培养良好生态

在中山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兴庆区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尤俊文已被邀请坐诊十余次,她认为,名中医、专家的到来,能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简、验、便、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

除了关心爱护前来寻医问药的病人,尤俊文还兼顾教学,用“传帮带”的方式播撒更多中医药造福群众的种子。

每次坐诊前,尤俊文都会向年轻大夫讲解古代医学名家的治疗思想、治疗特点,接诊时,也会为他们分析诊疗思路。在她看来,“兴庆区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的挂牌,不仅有利于对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技术的传承与推广,更为培育优秀中医药人才搭建重要平台。

“中医药的传承不能断,基层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兴庆区深谙这一点,依托“医联体”平台,鼓励“医联体”内人才柔性流动,派驻专家通过坐诊服务、技术培训、临床带教等方式指导帮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持续培养基层中医药业务骨干。同时,组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骨干人员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升中医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及能力,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基础。

如今,名老中医汇聚,青年中医传承,兴庆区形成各年龄层中医各显其能的生动局面。

中医药文化“飞入”百姓家

中山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有处中医角,时不时有人驻足于此,通过展示柜了解中医药特色代茶饮、中药饮片、针具、艾灸盒等。该中心主任张巍兼任宣传员,为居民、患者讲解中医药的知识。

张巍介绍,中心定期在培训室举办中医药文化讲座,让大家了解各种中草药的功效、中医养生方法和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等。此外,将健康养生理念融入康复、随访等医疗服务的全过程。

丽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兴庆区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定期开展进社区活动。在中医义诊区,资深中医为居民进行体质辨识;在中药科普区,通过药材标本展示和趣味问答,普及药材鉴别与养生知识;在健康宣教区,发放《养生手册》并播放科普视频,系统传播“治未病”理念。

如何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药香弥漫中让中医经典名方火起来,让中医特色适宜技术用起来,更好地呵护群众生命健康,一直是兴庆区努力的方向。

为此,兴庆区通过线下宣传,让中医药文化“沉下去”:建立常态化宣传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中医药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以义诊、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免费体验中医药适宜技术等方式弘扬中医药文化知识。同时,通过线上宣传让中医药文化“热起来”:利用新媒体平台发布中医药健康科普知识,制作中医药宣传小视频,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社会氛围。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建设优质高效、均衡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并建设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服务基层工作室’,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更多基层中医人才,真正让基层中医药服务强起来,为居民健康福祉持续发力。”兴庆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本报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