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环境是发展的基础,优化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银川市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环境优化”为先手棋,统筹推进生态环境、营商环境、消费环境建设,构建起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化生态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环境优化之路。这一实践不仅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力,更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其创新实践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照银川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的目标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在生态环境领域,银川市煤电、煤化工等高碳产业占比较大,短期内难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清洁能源替代压力大,污染防治压力持续存在。低碳技术储备与碳汇能力不足,行业监管和诚信体系建设不足,生态环境综合执法能力与效率需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领域,尽管银川市推出“营商环境6.0版本”和“政企通”惠企平台,但部分企业反映政策申报流程复杂,奖补资金兑现周期较长,政策落地效果需进一步跟踪评估,政策执行效率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待优化。企业融资与人才引进难,尤其是新兴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短缺,区域竞争与招商压力加剧。消费环境领域,受收入水平制约,居民消费预期与信心不足,消费结构单一,新兴业态发展滞后,消费增长后劲不足,消费市场面临增长压力。下一步,银川市围绕“环境优化”核心战略,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抓生态环境建设,筑牢绿色发展根基
银川市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系列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通过推进贺兰山生态修复、实施黄河银川段综合治理、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显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新环境治理体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通过制度、技术、模式的系统性变革,激活市场机制,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网络,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强化第三方监管科技手段,推动执法标准化和跨部门协作。创新生态修复技术。依托贺兰山生态廊道修复工程,引入卫星遥感监测系统与植被恢复3D打印技术,扩大矿区生态修复面积,提升植被覆盖率,创新建立的“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长效机制,落实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样板。构建循环经济体系。推动煤化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与绿电、绿氢耦合,发展循环经济。把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成全球首个万吨级煤基新材料闭环生产系统,提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继续降低单位GDP能耗。加大绿色园区示范工程建设,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性突破。
抓营商环境优化,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银川市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推出系列创新举措。提高服务效率。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一厅一窗一网一人”服务模式,简化服务业领域行政审批流程,实施企业点单“一件事”改革,深化推广“怀远小厅”经验做法和移动办公桌等帮办代办服务。完善制度扩大开放。推行“一业一证”跨省通办系统,压缩企业开办全流程,同步上线经营主体“健康度”AI诊断平台。加快建设银川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拓展国内国际航线航班发展通道和枢纽经济,支持仓储物流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外贸企业营销网络,扩大开放范围,促进外资合作项目落地,壮大开放型经济主体,增强首府城市开放引领作用。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企业合规不起诉制度,缩短办理涉企案件周期,促进营商环境改革的制度性创新。建立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提高经营主体满意度。
抓消费环境改善,释放内需增长潜力
提升消费能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创新消费场景、提升消费品质,有效释放消费潜力,着力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营造新型消费场景。推进特色商业街区改造升级,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运用AR导航、智能结算系统提升客流量,培育“银川优品”区域公共品牌,加强本地消费场景创新。深度发展文旅融合。创新设计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出黄河、葡萄酒庄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文旅消费业态多元化,推动农、工、文、酒、旅深度融合。做活“水文章”“夜文章”“娱文章”,助力银川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县域商业体系。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提升消费品质、改善消费环境。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着力构建“网络布局合理、产业链条齐全、体系运转高效、流通保供有序、节点支撑有力”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解决好消费“最后一公里”问题。布局智慧物流服务站,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增加农村网络零售额,有效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总之,环境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未来,银川市应继续深化环境优化工作,在环境治理体系创新、营商环境制度完善、消费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为西北地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执笔:韩立雄)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