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宝塔的风铃

版次:08 作者:郑文著

2023年岁末,闻矗立千年的海宝塔因安装避雷针而外搭脚手架,于是,择天空明媚、适于拍照之日,与友人同赴海宝塔,既是为了记录海宝塔之罕见景象,也为趁机印证一段淹没于时光中的海宝塔往事。

而这段往事,则要从海宝塔的千年历史说起。

海宝塔,古称赫宝塔或黑宝塔,大抵皆为谐音。又因坐落于银川旧城北侧,亦被世居于此的人民称之为北塔,与旧时城西之西塔(承天寺塔)遥相呼应。海宝塔大致初建于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漫长的岁月中亦曾因多次毁于地震而数度修葺。在乾隆《宁夏府志》中,赵宏燮撰写的《重修宁夏卫海宝塔记》一文记载:“康熙四十八年秋九月,地震颓其巅四层,而丹雘也多剥落。”遂于次年开始维修,而重修之后的海宝塔,“其塔凡九层连天盘共计一十一层,高一十一丈,顶高三丈五尺。”至乾隆三年,又逢大震,乾隆《宁夏府志》亦曾记述:“乾隆三年地震,塔废。四十三年,山后郡王、宁夏满汉官吏、军民捐资重建。”文中之山后郡王,当为罗卜藏多尔济,只是乾隆三十年,罗卜藏多尔济已晋爵和硕亲王。此次复建之海宝塔,即为如今所见形制,四壁出轩而形成十字折角形塔身,造型独特,当今罕见。

图一是一幅民国时期的航拍影像,而海宝塔的重重迷雾便隐藏在影像的细节之中。1934年,孙殿英围攻银川失败。1935年,人们对在战火中受损的海宝塔寺建筑进行了修葺。这幅影像所呈现的即是当时情景。而自影像中,还能看到海宝塔顶层北侧有弹击痕迹,盖因孙殿英围攻银川之时炮击所致,弹痕便是战火硝烟的历史见证。

当我们来到正在安装避雷针的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获悉有人专程追寻海宝塔的历史,颇为感慨,并希望了解更多与海宝塔相关的沧桑往事。

由于正在施工,我们无法靠近,于是拜托施工人员下次登塔之时,在安全的前提下帮我们拍摄难得一见的海宝塔风铃上的文字。施工人员欣然同意,并于次日登塔之际拍摄若干风铃影像,拍摄的照片显示风铃上的纪年文字为:“民国三十一年,六月吉日重修。”

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由此亦可印证历史记载中,海宝塔于此年进行的一次修葺。风铃是与中国传统建筑相辅相成的灵动之音,为宁静的建筑增添了生动的意境。风铃随风轻摆,其声空灵悠远,是传统美学的立体化呈现。80年前给海宝塔外挂风铃,施工艰难,操作不易,可见时人对此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风铃之外,海宝塔上许多外层青砖的铭文,为“民国三十一年三月吉造”,足见1942年对海宝塔之修葺,不仅仅局限于悬挂装饰性风铃。

但,这依旧并非我要追寻的历史。

至此,需要读者细察图一照片。前文已说明这幅海宝塔影像拍摄于战火刚息的1935年,此时的海宝塔塔身,风铃几乎全部掉落,影像中唯有红色箭头位置确定无疑存在一只风铃。7年后,1942年海宝塔重新悬挂风铃。那么,图一1935年影像之中形单影只的风铃会不会得以保留?若保留,风铃上的纪年铭文又会是何年?

这,就是我想印证与揭示的历史。

于是,我再度联系施工人员,请他专门拍摄那只存在于1935年影像中的传奇风铃,以期解开历史的迷雾。

见到图二这幅影像的那一刻,尘封近300年的历史跃然而出:大清乾隆四十六年造。

但,乾隆《宁夏府志》中记载乾隆四十三年重建海宝塔,何以风铃铭文却是乾隆四十六年呢?盖因彼时建筑施工方式相对原始以致工期漫长,乾隆四十三年始建,竣工之际悬挂风铃已是乾隆四十六年。

颇为有趣的是,乾隆《宁夏府志》成书于乾隆四十五年,所以撰写此书之时只知海宝塔复建始于乾隆四十三年,却不知将于何时完工。而此次所见海宝塔风铃铭文,当为唯一呈现乾隆年间重修海宝塔确切竣工时间的文字记录:乾隆四十六年。

历史并非决然而去,总会有意无意留下蛛丝马迹,令后人追寻与缅怀,此是为传承。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