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2 作者:叶於亭
“送战友,踏征程……”阳春三月,位于银川高新区的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资源”)园区内,锈迹斑驳的报废机动车堆积如山,工人正忙着将它们分选、压扁、粉碎,突然一阵阵悠扬的歌声传来,冲破机器的轰鸣声,让园区变得鲜活起来,歌声出自一个报废机动车扬声器改造的蓝牙音箱。
2024年7月,我市印发《银川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汽车以旧换新,叠加市场存量车进入报废高峰期,去年以来,中再资源报废机动车回收量、拆解量同比增长12%。“量的增加倒逼行业从粗放转向精细,也带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转型的机遇。”中再资源副总经理庞海洋说。
创新引领,中再资源成立全区唯一的报废机动车再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探索以精细化拆解,实现高效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回望中再资源在湖城银川发展壮大的历程,是政府宏观指引与微观护航并行,企业与政策同频共振创新发展,共同谱写的“绿色转型”故事。
政策送“矿” 旧赛道迎逆势而上新机遇
受全国废钢、废旧金属等再生资源市场价格震荡走低的影响,多数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整体利润下滑明显。“按常规处理方式,报废机动车主体部分作为废钢、废旧金属送往破碎车间,成为等待回炉重炼的低值拆解料,粗放省时,附加值低。但此举非长久之计,目前,一辆报废小轿车的回收价格和一吨拆解料价格在2000元上下浮动,算上人工、税收等成本,企业利润非常微薄。”庞海洋说,回收量的增加会进一步摊薄整体利润,形成增产不增收的情况。
破题,中再资源的宁夏报废机动车再利用(灵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技术创新中心”)已先行一步。“当车辆需要大修时,废旧车辆的零配件就可以用上。还有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储能、零部件修理、贵金属提炼、汽车再制造、废料处理等等,都可以产生效益。”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罗旭辉说,经过技术创新中心精细化拆解的报废机动车,一辆报废机动车的价值可以提升约58%,实现“车里淘金”。
但“车里淘金”,首先需要一片“车矿”。
“比如芯片上小拇指甲盖般大小的钽电容,每公斤售价能达到1000元,还有一些报废车中使用的早期进口轴承,拆解下来单独销售能达到7000元/吨,但以往量少形不成规模效益。”罗旭辉说,报废机动车通过精细化拆解实现高附加值变现,需要较大拆解量的支持,在存量车进入报废高峰期的当下,以旧换新政策的出现,如“雪中送矿”,为企业提供了逆势而上的机遇。
借着政策东风,目前,中再资源年可拆解报废汽车1万余台。
以旧换新政策送来的“富矿”还有报废机动车回收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长远意义。“报废机动车回收企业整体呈现小、散、弱的特点,同质化、无序竞争现象严重。”庞海洋说,以旧换新政策通过补贴直补、规范回收渠道,将报废车辆集中导向有资质企业,有效缓解此前因“非法拆解”和“中间商截留”导致正规企业“吃不饱”的现象。
政策引“路” 技术创新让报废车发挥余热
“银川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给了我们强烈的进一步破局发展的信号。”庞海洋说,风好正是扬帆时,2022年4月,罗旭辉被评为银川市“劳动模范”,当年9月公司以政策为导航,依托劳模工作室,投入百万元成立技术创新中心。
“报废车的扬声器、存储卡、电池等穿上‘新衣’就能变身音箱、U盘、充电宝,仅研发阶段每年已能创收3万余元。”罗旭辉说,创新成果中,高附加值变现效果最显著的是发动机精细化拆解,每台售价提高约200元,全年可创造毛利润120万元左右。
目前,技术创新中心已完成专利申报10项、完成专利授权5项、成果创新18项、解决实际生产加工中的问题26项,成功研发了报废车发电机、马达测试平台,牵头组织修订了废钢分类标准,开展三元催化贵金属提纯研究、蓄电池修复、其它零部件再造等,累计创造效益400余万元。
技术创新中心的成功是政策宏观引领、企业顺势而为的结果,亦得益于灵武市、银川市总工会、银川市科技局等多部门源源不断输送的“活水”。目前,技术创新中心先后获评银川、灵武两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获得专项经费、技术攻关方面的支持,如2024年灵武市5万元补助资金,技术创新中心核心技术人员先后获得参加“大国工匠”宁夏行及“塞上工匠”技能提升培训班等机会。
“扬声器以往拆解时就是打成废铁,现在通过精细化拆解,价值飞升。精细化拆解需要的光谱枪,一把就14万元,用的时候才舍得从保险柜里取出来。”罗旭辉说,政策支持+技能培训,打通“技能-创新”转化链路,成为技术创新中心运营近三年来频结硕果的关键助力。
政策护“航” 谋定目标拔节生长信心足
“希望政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助力解决西部地区再生资源行业资源、产值、税收、人才及产业链流失等问题。”2月21日,中再资源(宁夏)有限公司董事长乔义受邀参加银川市2025年第一次为企业纾困解难集中办公会,提出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当场得到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的回应。
从2001年看中资源和区位优势选择落地银川,到技术创新中心成功运营,再到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带来发展机遇,中再资源真切感受到了银川营商环境的变化。“以前是企业主动找政府、办事跑断腿,现在是政府领导、部门主动对接企业,让企业家坐C位,面对面倾听诉求、实打实解决困难,还出台《关于厚植营商沃土 打造“宜商银川”若干措施》等一批务实举措为企业发展护航。”评价近十年银川的营商环境,庞海洋说“进步得十分快!”
2021年,公司需要搬迁至目前所在的新园区,搬迁过程涉及招标、审批等一系列环节。“当时灵武市安排了一名包抓干部,全程陪同我们工作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包抓干部一手包办了与银川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沟通提交招标材料、招标室、请招标专家等工作。”庞海洋说,因为有了包抓干部的助力,园区搬迁这件浩大的工程在短期内迅速完成,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政府护航“银川速度”。
政府护航没有停留在企业层面。3月16日,银川市总工会公示拟推荐自治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人选,罗旭辉赫然在列。“这是对我个人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和社会贡献的高度认可,同时也激励我持续深耕报废机动车精细化拆解领域。”罗旭辉说。
根据估算,一辆报废的小型汽车精细化拆解后,可分解出约36千克橡胶、70千克塑料、740千克废铁、100千克铝。2023年全国二手汽车零部件交易规模突破1200亿元。“从经济、环保角度来讲,这都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庞海洋说,近年来银川市通过资质认定、技术升级和市场化机制,使越来越多的回收拆解企业逐步走向合法合规经营,有效遏制了散乱无序的市场状态。
虽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技术标准化、监管协同、新能源车回收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但庞海洋、罗旭辉认为“让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成为银川绿色经济重要增长点”未来可期,“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我们对银川有信心”。
本报记者 叶於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