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页笔记,记不完八旬老人的姐妹情

版次:02 作者:徐碧颖

“80多岁了,还能做些什么?”

“这把岁数,该在家里休息了吧?”

这是很多人对于八旬老人的固有印象,但是西夏区西花园路街道惠民社区82岁的刘春秀却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年龄阻挡不了她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记者见到刘春秀老人时,她翻出了三页笔记,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社区对我真的很好,可是我怕自己说不好,就整理了这些。”这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腼腆地说,得知记者要来,担心自己表达不畅,提前梳理了自己和社区的一些故事。在惠民社区,这三页笔记记录的不只是文字,更是一位耄耋老人的坚守与温情。

对于老姐妹的牵挂

“好久没有见到月英了,该不会有什么事吧,我得赶紧上她家看看。”一天,刘春秀在社区食堂打饭时心里嘀咕着。她提到的“月英”,是跟她同住一个社区的老姐妹石月英,今年已经73岁了,是一名孤寡老人。因为平时大家总在社区食堂一起吃饭聊天,连续几天没看到这位老姐妹,刘春秀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吃完饭,刘春秀匆匆赶到石月英家,但是敲了半天门却无人应答,这让她更着急了。她四处打听,才得知石月英住院了,但没人知道是哪家医院。刘春秀就从最近的医院挨家找起、挨着楼层询问,终于找到了病房。看到刘春秀的那一刻,石月英激动得连连拉着她的手问:“刘姐,你怎么找到这的?怕麻烦别人,我对谁都没说!”“你不在家,我就想你一个人在外头,肯定需要帮助。”刘春秀说。

之后,刘春秀便开始了一天4趟的送饭与陪护:中午从食堂打两份饭,晚上将亲手熬的粥送过去,老姐俩边吃边聊。“这才是友情最好的模样吧。”护士羡慕地说。“不,她是我的亲姐姐!”石月英说。

看到刘春秀天天给自己送饭、毫无怨言,石月英心里也不是滋味:“老姐姐,你比我还大10岁呢,不用天天过来。”“我腿脚麻利,看到你好着,我的心才不会慌。再说,陪着你吃饭,我也不孤单了。”刘春秀宽慰她。原来,刘春秀自己也是独居老人——她的老伴已经离世近三十年了。

12个夜晚的守候

“在月英那吃饭,在尹姐那睡觉。”刘春秀笑着总结自己前段时间的生活。

邻居尹东宣也是刘春秀的一位“老姐姐”,今年2月,尹东宣莫名感到心慌,夜晚总是失眠,白天没精打采。刘春秀注意到她的变化后,便问起原因。“我一个人有点害怕,睡不好,你晚上能不能……来我家?”尹东宣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刘春秀一听,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回家后,刘春秀便把家里的被子抱到了尹东宣家。

“每天晚上7点10分,像打卡一样准时,稍微迟了她就打电话。”刘春秀笑着说。尹东宣家很冷,半夜睡在沙发上,从窗缝刮进来的风能把刘春秀冻醒,后来想办法堵住窗缝,但屋里还是冷,刘春秀也因此得了感冒。当她提出要“请病假”时,尹东宣的回答让她心头一热:“传染就传染,我不怕,你在的这几个晚上我都能放心睡,感觉就像亲妹妹在身边。”听到这话,刘春秀就继续住了下来,这一住就是12个晚上。直到尹东宣儿子回来“接班”,刘春秀才回家。

未能实现的“辞职”

“我想着,能照顾好几位老姐妹就够了,干别的我也发挥不了啥作用,还会拖累集体。”去年,刘春秀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担心会拖了社区志愿服务队的后腿,再加上看着自己一手组建的志愿服务队从3人发展到24人,“窗帘约定”、日常巡逻、安全排查、环境整治、收集民意、调解矛盾等各项服务均已完善,她向新队长递交了“辞呈”,并推荐了2名年轻人接班,准备“二次退休”。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彻底改变了她的计划。

“提完辞职没多久,我就生了场病,上吐下泻,一个月瘦了八斤。我怕麻烦别人,对外都说好着呢,不用担心。”刘春秀回忆,“没想到社区领导和志愿服务队队长多次来看我,工作人员送药送饭、挂号陪诊、陪护照顾。石月英和尹东宣知道后也拄着拐来看我,一坐就是一下午,陪我说话。那时候我就想,平常感觉自己做的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有一天困难落到自己身上才知道,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这些小事有多重要。”这次经历,让刘春秀切身体会到了“服务别人,快乐自己”的深刻含义。病好之后,她第一时间撤回了“辞呈”。

“刘姨默默做的很多好事我们都不知道,她本人单独服务时很少拍照。”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刘春秀曾获得第四届“最美西夏人”荣誉称号,82岁的她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2000个小时,8年间以无私善举传递了人间大爱。

纸短情长,三页笔记记不完刘春秀与姐妹们的深情厚谊,更道不尽她这些年的默默奉献与真情坚守。“我现在的想法是腿能跑就能干!80多岁了还有姐妹们关心,我感到很幸福,也会一直干下去!”刘春秀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大家庭。

本报记者 徐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