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皇甫世俊 整理
政策亮点
湖南湘潭市通过创业基金、孵化平台、导师团队等扶持措施,打造全链条服务体系,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助力青年人才扎根发展。
广东深圳上线大学生就业专区2.0版本,紧密围绕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通过整合人才政策咨询、企业招聘通道、AI求职技能工具等功能模块,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
福建省启动“高校毕业生培训就业直通车”工程,通过“理论+实操”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毕业生在离校前掌握实用技能并考取职业证书,有效提升就业创业竞争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构建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关工作作出部署。共青团中央发文指出,《意见》系统部署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声势大、力度强。这是一个重要的节点,也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千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求职带来新希望。
公开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1158万,2024年达到1179万,2025年预计达1222万人,叠加留学归国人员及往届未就业群体,每年青年就业群体规模尤为庞大。那么,各地在推动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都做了哪些积极的尝试,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城市努力留住大学生
兰州推出了“兰州市大学生留兰倍增计划”,从2024年2月开始,甘肃人社部门在25所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驿站,设置专人专岗、专属区域,针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技能培训、见习实习等常态化提供一站式就业创业服务,将就业创业服务提前向校园延伸。2024年春招以来,甘肃人社部门组织百名专业就业创业指导师走进高校,从就业观念转变、职业选择、简历诊断、面试技巧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就业创业指导。
湖南湘潭立足于自身实际,推出多项措施服务大学生就业,比如优化公共服务设施、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办好创新创业竞赛、组建专业化创业导师团队、打造创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重点工作,全力厚植肥沃土壤,激发内生动力与活力,让更多创新创业“金种子”在湘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广东聚焦大学生就业“后半程”需求,打造“精准服务闭环”。一是针对本次活动中登记信息、投递简历的1560名求职者,定向邀约参与后续就业实训、企业参访及创业沙龙;二是联动省内重点企业,按需开发适配岗位,推动“人岗双向匹配”。
据媒体报道,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近日面向河北省、陕甘宁中部地区、新疆地区及新疆籍高校毕业生等推出7场专场招聘会,供岗超过7万个。
在广东,有互联网企业推出了“慧就业”平台,帮助大学生寻找真实的兼职副业岗位,帮助他们在收获可观兼职酬劳的同时,能够提前适应社会职场竞争,为未来的职场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广东深圳上线大学生就业专区2.0版本,紧密围绕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整合和优化。通过整合人才政策咨询、企业招聘通道、AI求职技能工具等功能模块,专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加智能、便捷的一站式就业服务。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花式”助力大学生就业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实施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全国范围内开设1000个“微专业”(或专业课程群)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在天津市,多所高校开设了一批微专业,大多是与科技前沿技术紧密相连或当下较热门的专业学科,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和工作日晚上,主打“小而精”“微而新”,能让学生快速提升职业核心能力。目前首批开设16个微专业,包括以教师数字素养等为代表的师范教育特色微专业,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前沿微专业,以国际学术胜任力、创意写作等为代表的综合素养提升微专业,以跨境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产教深度融合微专业,促进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实现跨领域知识交叉、拓宽视野、增强综合素养,使其在就业市场展现独特优势的同时,满足社会对数智化、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在福建省,日前启动高校毕业生培训就业直通车工程,鼓励高校毕业生离校前熟练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取得职业技能证书,提升职场竞争力。培训内容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促进和稳定就业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组织参加培训的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证书取证率不低于80%,其中高级工取证率不低于35%。
本报记者 皇甫世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