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刘旭卓
在金凤区,一组数据格外亮眼:辖区20个行政村中,1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千万元,16个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条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盘活资源 “千万元村”点燃发展强引擎
在金凤区长城中路南侧,盈华商厦的身影格外醒目。这座大楼不仅是盈南村的地标,更承载着521户村民的致富梦想。2024年,这个曾经的“负债村”实现华丽转身,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1243万元,成为金凤区首个“千万元村”。
“谁能想到,当初我们还背着300万元的债务。”盈南村党总支书记张学全感慨道。转折始于2017年,借助国家投资帮扶项目,全村521户村民以“合伙人”身份,投资6000万元建起这座商厦,建成出租后的第一年就分红367万元,让大家悬着的心落了地。
然而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之后几年,因为各种因素,盈华商厦企业入驻率低,招商引资成了难点。为了解决难题,金凤区通过“政社村企一体两翼”模式,推动建立村企联盟、企业联盟,实现了组织联建、资源共享,盘活了闲置楼宇,带动村集体经济开拓新模式,实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金凤区充分发挥盈华商厦的地理位置和基础资源优势,相继打造“引凤创梦创新创业共享孵化基地”“引凤创梦宁夏特色产业加速基地”“引凤创梦人才+咖啡+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基地”,逐步推行“轻工业上楼”,推动楼宇和产业深度融合。短短几年时间,盈华商厦的入驻企业迅速增长,2024年成为金凤区首栋满员招租楼宇。
“如今村集体总资产达到2.52亿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43万元,村子富了,村民也跟着受益。”张学全说。
产业升级 从“土里刨食”到“链上生金”
在金凤区最南端的金星村,一幅现代农业的立体画卷正在展开。这个与闽宁镇接壤的村庄,202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94万元,走出了一条“党支部领航+合作社兴产+三产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金星村黄牛养殖场,600头西门塔尔牛正在现代化圈舍里悠闲进食。这个2016年建成的养殖场,采用“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模式,年出栏380头,带动养殖户年均增收5万元。不远处的10栋新型温棚里,西芹、白菜等蔬菜长势喜人,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50余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每年8月,村里的汉白玉萝卜分拣中心都忙得热火朝天。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金星村建成了1300亩萝卜种植基地,日加工量超100吨,年产值达1800万元。在600亩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内,冷链物流中心、加工车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覆盖。
傍晚时分,“金星院子”别具风情,游客们在特色农家乐品尝沙地红薯、萝卜宴等农家美食。这个由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去年接待游客8000余人次。村里还开通“金星赶路人”视频号,让“沙地金仓薯”等特色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
“我们正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卖体验。”金星村村委会主任马小辉算了一笔账:通过三产融合,土地亩均效益从2000元提升至8000元,村民年均增收2.3万元。眼下,金星村正在申报“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计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中心,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因地制宜 积极探寻经济增长机遇
在金凤工业园区旁,双渠口村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这个2012年整村搬迁的社区,2024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735万元,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的特色发展道路。
“我们村是2012年全部搬迁上楼的。”双渠口村驻村第一书记姜海亮说,搬迁上楼后,当时金凤区推行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资产100%量化到每一位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产变成了股份,村民变成了股民,户户有权,按股分红。
通过实施“支部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公司化运作”的模式,双渠口村加速推进仓储、物流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持续扩大集体经济规模。2015年,该村成立了银川双兴昇工贸有限公司,并成功打造了占地61795平方米的失地农民创业园。目前,该创业园的出租率达到85%,年租金收入稳定在500万元。
4月10日,在金凤区贸易巷综合市场,讨价还价声、吆喝声不绝于耳,近300个摊位的市场,就是该村凭借地理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农产品流通的便利条件精心规划建设的。该市场的建设,不仅有效拓宽了失地农民的收入来源,每年还能给村集体带来60万元的经济收益。
双渠口村还通过盘活现有资产和土地资源,借助招商引资,积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机遇。该村充分利用毗邻工业园区的有利条件,打造了一个占地1.3万多平方米的小食品加工基地,目前已有12家小型企业入驻,年租金收入达到36万元。
本报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