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飞絮困扰要有生态重构理念

版次:05 作者:周志翔

每年四月,北方城市杨柳絮纷飞如雪的景象,早已从诗意画面演变为民生痛点。4月16日,银川市2025年杨柳飞絮综合防治专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前部署防治工作,全力保障市民平安渡过飞絮期。多个部门参加,足见这个会议的重视程度。

实际上,各地都在采取技术手段治理杨柳絮,不管是高压水枪、雾炮车等物理手段,还是采取抑制剂、凝絮剂等化学手段干预,虽能短暂缓解飞絮困扰,却陷入“治理-复发”的循环,甚至会引发二次污染。透过这些技术手段,更需关注背后治理思维的范式转换,从短期应急向长效治理的进化,从单一防治向生态重构的跃迁,这仍是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课题。

杨柳絮治理需从“局部治理”到“全域联防”。杨柳絮治理要推动治理单元从“点”到“面”的拓展。但更深层的突破在于打破行政边界:如跨区域监测预警系统、飞絮治理成本分摊机制等,需要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此外,园林部门负责树木养护,环卫部门承担清扫,消防部门应对火险,这种“九龙治水”的格局亟须改变。例如济南建立的联防联控机制,将气象预报、园林养护、道路清扫等纳入统一调度,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协同作战”的转变。

治理是现阶段的行动,根源治理如“树种替换”和“物种共生”的探索应早日行动。如今城市里种植的杨树和柳树,多为上世纪种植的树种,随着城区建设,要将生态重构考虑进来。例如在滨水绿地保留杨柳树雌株,同时配植栾树、银杏等低飞絮树种;在防护林带采用杨柳雄株与灌木混交模式。这种“多元共生”理念,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兼顾城市美学。也要将城市规划思维纳入树种管理中,建立“树种选择-生态监测-动态调整”的全周期管理体系,让城市绿化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生态工程。

杨柳絮治理的终极目标,不应止于“飞絮不成灾”,而应指向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当科技手段与生态思维深度融合,当治理主体从政府单兵作战转向社会协同共治,才会在“四月飞雪”的诗意与困扰间找到平衡点,让城市治理真正体现“宜业宜居”的价值追求。

周志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