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为小区治理添智

版次:05 作者:刘薇

谁家小区这么先进?扫地有机器人,一小时终结沙尘残局;安保巡逻有机器人,火情和违停都能“秒速”发现……身体四四方方、大眼睛圆溜溜,媒体报道说,这俩机器人最近在金凤区中梁拾光印上岗,可给小区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科技,就这么实实在在地融入了生活。

不错,科技终究要回归生活本身。今年以来,银川不少企业将大模型“植入”社区,除了清洁和安保,还有健康、物流、接待服务等等多个领域。就拿拾光印小区那俩机器人来说,清洁所用多线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物理防撞触边等技术,1小时把小区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可对接“智慧城管”综合平台,打破数据壁垒进行调度管理;安保方面,机器人通过边缘算法,智能系统经AI智能分析即可识别风险,填补了人工巡逻空白。

这些应用,本质上是对人工劳动中重复性、高负荷环节的技术替代,企业为社区搭建平台,能够迅速获取社区信息、社区需求,并通过标准化操作为社区服务建立可复制的效率模型。这正契合了智慧社区之核心,即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智慧小区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区治理精准化的重要途径,以数据互通推动治理转向全域协同,在治理层面能有效辅助,提供精准筛查、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

未来的城市治理,必将是“人机协同”的舞台。机器擅长标准化、高强度任务;而人类则聚焦于创造、关怀与共情,以分工达成协同,并非割裂,而是共同编织一张更有韧性的网络,用科技重新定义邻里温度。其意义,在于当机器人承担起扫沙尘、守夜灯的角色,物业和社区工作者就可以腾出手来,去做更多事,比如陪独居老人聊聊天、给闹矛盾的邻里调解调解——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为人力腾挪出创造更高社会价值的空间,让公共服务在标准化刚性供给与个性化柔性供给之间更加平衡,为生活添“香”。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