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2012年12月4日,中央八项规定正式出台,拉开了新时代作风建设的序幕。十多年过去,它不再只是一纸红头文件,而是一场深刻的“作风革命”,逐渐渗透进制度、文化和人心。从“纸上的纪律”到“心中的自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早已不局限于八条具体要求,而是转化为衡量政风、政德的标尺,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的一份新样本。
制度构建
从文件规范到系统治理
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并非偶然,而是在反腐高压背景下对党风政风的系统性回应。2012年前,干部作风问题屡见不鲜:冗长会议、豪华接待、空转调研……中央八项规定以简洁明了的八条要求,为党员干部的行为画下清晰红线,成为“规矩意识”的启蒙教材。
就拿“改进调查研究”而言,直指形式主义顽疾。过去,领导调研常常“走马观花”,基层干部忙于“迎接演出”,群众戏称其为“调研剧组”。中央八项规定落地后,这类场面迅速减少。如今的调研更重实效、轻排场,“蹲点调研、夜访农户”取代了“走马灯式参观”。
2013年起,《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配套文件相继出台,将“节俭、公正、务实”的理念法治化。中纪委建立“月度通报制”,至2024年12月,已连续136个月公布中央八项规定执行情况。近年来,技术手段逐步嵌入作风监督体系。例如,在部分地方,公务用车全面安装GPS,防止“私车公养”;公务消费必须通过电子平台,留存“电子痕迹”,确保可追溯、可核查。一些地区将婚丧事宜实行“双报告”制度,既报时间地点,又报费用标准,切断“隐性腐败”的滋生空间。
从最初的“文件规范”,到如今的“系统治理”,中央八项规定正构建起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作风治理制度矩阵。这是纪律的硬度,更是政治执行力的体现。
文化转化
从纪律红线到文化认同
纪律是外在的约束,而自觉则是内心的选择。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已经从制度表层,渗透到政治文化和干部心理深层。作风建设的真正成功,不在于“规定多少”,而在于“认同多少”。这种自觉,首先体现在群众对干部作风的感知发生了深刻转变。
以往群众办理事务时,常感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干部变了”。老百姓普遍反映,“现在的干部,说话少了官腔,脚下多了土味。”干部本身,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身份认知。不再“为迎检查而造景”,而是“为实绩动真格”;不再“年终总结堆材料”,而是“用数据讲成效”。“三页纸能把问题讲清楚,反而更让人心里踏实”成为许多基层干部的新共识。
自治区党委于3月24日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强调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自治区党委书记李邑飞强调:“要带头真抓实干,一手抓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一手抓中心工作有序推进”。要以“关键少数”带动“全员学习”,加强年轻干部的理论武装,推动“党支部全覆盖学、党员干部分级培训学”,将学习教育变成筑牢“心中红线”的过程。银川市委也于3月20日召开会议强调,要通过学习教育,锤炼党性、优化作风、真抓实干,动真碰硬推进集中整治,建立问题清单与整改清单对应机制,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新变化。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推动全覆盖、全层级的理论学习,推进思想入脑入心。从制度学习,到文化沉淀,从“助廉家书”到“开门教育”,作风建设正不断内化为党内政治生活的一种“常态信念”。
以学促建
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尽管成效显著,挑战依旧存在。“四风”问题虽然大幅收敛,但隐性变异仍层出不穷。正如中纪委所强调:“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有松劲,就可能反弹回潮。”
近几年,典型的“作风新花样”令人警醒。一些单位将高档酒装入矿泉水瓶,于内部餐厅搞“一桌餐”;部分干部为逃避监管,在公车上套假牌,长期“私车公养”;红包礼金转为“电子支付”,通过微信转账、虚拟币进行隐秘交易;培训会议选在风景区,调研考察变成旅游享受;婚礼宴请分批次、分区域、分对象进行,规避“集中收礼”的明面限制。
更值得关注的是基层“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正在反弹。一些地方要求干部每日登录多个APP签到、填表、打卡,导致基层疲于应付,工作质量反而下降。这种“新瓶装旧酒”的行为,使干部压力倍增,也削弱了政策的落地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治区党委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查改结合,推动“当下改”与“长久立”并重,构建长效治理机制;银川市委则要求动真碰硬、务求实效推进集中整治,对顶风违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形成强烈震慑力。
“八项规定一子落地,作风建设满盘皆活。”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认同,走出了作风建设的“新样本”,推动了中国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纪律从不只是纸上的红线,更是心中的明灯。这是制度与治理现代化的结合,也是党风与民心的交汇。政治文明不在遥远的愿景里,而在我们每一个“言、行、心”的改变中,八项规定不是句点,而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执笔: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