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兰菁 付慧颖
“见字如晤”曾是最深沉的情感表达方式,在兴庆区玉皇阁北街街道八一社区,退役军人杨治安至今还保留着父亲在世时写给他的书信,并将信中的谆谆教诲化为毕生追求。
“从青年从军到成家立业,在我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有父亲严厉的教诲,提醒我时刻保持向上向善的精神。”回忆起辞世的父亲,杨治安眼中饱含敬意。
杨治安拿出一本精美的画册书刊,封面上一对夫妇身着简衣,布料质感粗糙、颜色暗沉,头顶泛旧的帽子似是多年劳作的“伴侣”,略显憨态的笑容透露出照片定格时的局促,却也将那份农户独有的质朴彰显得淋漓尽致,他们就是杨治安的父亲、母亲。和书中翻印出的泛黄书信对比,很难相信那些字迹工整、书法精湛、言语丰厚的书信出自这位质朴的农民父亲。
“儿时读信只觉得是生活上的琐碎交流,再看时顿觉父亲的高尚,每一句都是对我的谆谆教诲和指引。”杨治安感慨。为了纪念父亲,他将书信翻印成册,给儿女看,给孙子讲。
“我们家最多的就是书。”老伴刘文娟调侃。在杨治安家里的走廊上,四个简陋的铁皮书柜被塞得满满当当。每天“埋”于书海,杨治安写下了数篇评论佳作,并定期发表于求是网、光明网等全国各大主流媒体。
“你改变不了世界,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发挥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让更多人都能有向上向善的‘精气神儿’。”杨治安语气坚定。2021年,杨治安家庭荣获银川市文明家庭称号。手握证书,杨治安感慨,“这就是‘家书’的力量。”
本报记者 兰菁 付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