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旅经济 丰富城市内涵 强化治理能力

版次:03 作者:本报评论员

清晨里贺兰山上国旗飘扬,艳阳下漫葡小镇人头攒动,夕照中览山剧场歌声嘹亮。“五一”假期的银川,旅游产品丰富多彩,城市服务无微不至,消费市场多元活跃。这座城市用异彩纷呈的表现,展现出更强的吸引力,也进一步证明了文旅产业对提振消费、擦亮品牌、强化治理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在夏日旅游季中大展拳脚,持续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人群的流动必然带来消费的跟进。城里城外、区内区外,大量游客汇聚在旅游目的地,享受假期生活,满足消费需求。银川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必然成为周边居民假日旅游的第一落点。然而,游客不仅需要目的地,更需要充分的出行和消费动机,这直接决定了消费的数量和质量。从“五一”假期的市场表现来看,受众的需求已经从单纯购物消费,彻底转向“重体验、重场景”的消费模式。人们在不同群体中寻求情感认同,在多样场景中追求精神认同,在丰富的互动中得到心理满足,这或许不会直接反映到消费数字的增长上,而是可能以一种杠杆式的消费转化呈现,更反映了当下消费市场的深刻变化。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消费趋势,在新场景、新业态上下功夫,为创新者提供更大的舞台,不断提升这种新型消费的转化作用。

提升城市品质、擦亮城市品牌,背后是不断厚植的城市内涵。“1.0版”文旅产业,注重景区的点位发展,“2.0版”文旅产业,则将城市作为景区来运营。

从Citywalk到城市打卡,从社交媒体的攻略分享到情感化的场景体验,这种多元化、细节化、情感化的“泛文旅经济”,其核心就是更具内涵的城市品牌。移步换景的细节打造,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银川故事”讲得越精彩,游客黏性也就越强,这恰恰是银川成长空间最大的领域,需要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放大作用,进一步积累城市文明的向上推力,塑造更具烟火气的城市氛围,带动各行各业的干劲冲劲。

文旅产业纵深发展必然助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治理好一座城市,不仅体现在规则的“刚性”上,更体现在治理的“柔性”和“弹性”上,这一点在“五一”假期中被再次印证。从停车场免费到弹性执法,还有一米线经营的积极探索、免费演唱会的聚集效应,我们不断实践着将“算小账”转变为“算大账”。一座具有人情味的“宠粉”城市,一定会带来源源不绝的好评和认同,加上城市之间“朋友圈”的积极互动,不断升腾的城市自豪感和归属感,更会反向提升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效果。显然,这次“五一”假期是一次压力测试,银川应对了巨大的客流、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为接下来的夏日旅游旺季积累了经验。与此同时,大幅提高的人气更可以推动不同职能部门紧密合作,城市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加上数据领域的探索应用,我们更有机会摸索出评价文旅产业的体系标准,为接下来的城市治理提供更多工具。

城市文旅产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体系,它犹如一条纽带,将城市的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要素紧密相连,对推动城市经济与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更为关键的是,通过文旅融合,一二三产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及时总结、认真复盘,补齐短板、扩大优势,做强做优文旅产业,持续擦亮城市品牌,以更加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不断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让银川成为令人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之城。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