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受访者提供
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宁夏共有8人入选,建筑彩绘(中卫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便是其中之一。陈进德用多年的坚守,让这门古老技艺在今天继续传承并得到创新与发展。
与建筑彩绘结缘
1960年,陈进德出生于宁夏中卫市原西园乡牛滩村,自幼便对美术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热爱。1975年,在西园中学就读期间,陈进德凭借出色的美术特长,协助学校创办校园专栏和墙报,在美术老师陈继荣的悉心指导下,陈进德学习了素描、水彩画、国画和油漆画等,为日后的美术工艺绘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高中毕业后,陈进德投身油漆绘画领域,其新颖夺目的工艺绘画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小有名气的青年艺人。1983年,中卫高庙开展古建彩画保护工作,陈进德参与其中,从此便与建筑彩绘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陈进德虚心钻研,并拜中卫著名画家王在田为师,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数年实践后,他基本掌握了古建彩画的工艺程序。陈进德还多次前往北京、西安等地考察参观文物古建,深入汲取古建彩画精华,极大地拓宽了视野。此后,他又先后向多名老师虚心求教,不断探索进取,逐渐成长为一名极具实力的古建彩画专业人才,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不仅要美观,更要承载文化内涵
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和实践,陈进德摸索出了一套独具匠心的彩绘模式。他的作品以旋子如意彩画形式配彩,走廊采用苏式混彩布局,门扇格子则以五彩沥粉配以画面,生动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清高、山水的典雅、花鸟的活泼。他创新设计的“如意头”“包袱锦”等纹样,巧妙融合了吉祥寓意与地域特色,成为宁夏古建修复的标杆。
陈进德常说:“建筑彩绘不仅要美观,更要承载文化内涵,让每一笔都讲述一个故事,让每一幅画都成为历史的注脚。”
陈进德负责的中卫高庙塑像贴金彩绘广受赞誉。他依据建筑群体的不同结构,遵循文物保护方针,进行规范合理的设计。主楼三层采用北京故宫、西安古建明清“金龙和玺”经典彩画样式,以沥粉贴金、青绿涂彩为色调,尽显金碧辉煌;中楼汲取苏式彩画艺术框架,运用包袱式券口图案,内铺清淡底色,搭配祥和内容、精彩画面及诗词书法,艺术氛围浓郁;保安寺院采用苏式与海墁式混彩布局,画面人物、山水、花鸟、博古等各具特色,书法淋漓,内涵丰富;山门以沥粉“金龙和玺”为主彩,配以对称旋子图案,凸显雄伟壮观。
此外,陈进德还承担了中卫鼓楼彩绘工作,使其尽显明代建筑彩画风格。陈进德的建筑彩绘作品遍布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共完成大型工程一百余处,如中卫高庙、中卫鼓楼、中卫香岩寺、同心莲花山、红寺堡弘佛寺、兰州卧龙寺、武威青山寺、靖远佛云寺等。
花样推广,让彩绘焕发新生
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致力于建筑彩绘的技艺传承,还积极推动其创新发展。他在家乡牛滩村建立了中卫建筑彩绘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授的课堂,更是文化传播的平台。他的儿子陈学儒对油漆与彩绘工艺精益求精,外甥王洪财成为自治区级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徒弟王吉平的彩绘壁画也呈现在各地的古建筑中。此外,陈进德还多次走进校园和社区授课,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艺,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卫建筑彩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卫建筑彩绘,陈进德组建了宁夏艺轩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培养传承人才,目前已培养出20余位。他还创办了农耕文化小院,将其打造成农耕文化展室、老物件展览室、家庭民俗陈列室、彩绘作品陈列室等,深入挖掘和展示卫宁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让更多人了解农村生活记忆与建筑彩绘艺术。此外,陈进德还通过电脑设计彩画,在网上发布建筑彩绘信息和图片,宣传这一古老技艺,致力于让中卫建筑彩绘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智慧的结晶
值得传承下去
历经40年的坚守与创新,陈进德却谦虚地说自己的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传统建筑彩绘的不可替代性,本质上是材料性能、工艺技艺、文化符号与历史保护需求的多重叠加。矿物颜料的耐久性与礼制意义、天然胶料的兼容性、沥粉贴金的立体装饰效果,以及地仗层工艺对古建筑的适配性,共同构成了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这些工艺与材料不仅是建筑装饰手段,更是中华文明在材料科学、美学与工程技术上的智慧结晶,其存续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统技艺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现在让我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有年轻人喜欢这门手艺。相信未来,中卫建筑彩绘这一传统艺术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陈进德说。
本报记者 王敏/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