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的“雎”是什么鸟?

版次:08 作者:张鑫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通过享有琴瑟之鸣、钟鼓之乐的贵族男子倾慕河畔采荇女子的叙事结构,展现了先秦贵族阶层的婚恋图景。然而几千年以来,仅首句的“雎鸠”二字便让历代学者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系统之一,最初的汉字多为独体象形字,以单一结构具象直接描摹物体的外形,常用于动物或自然物等名词,不可拆分,如“日”“月”“人”“木”“山”“水”“马”等。指事、会意两种造字方法同时存在,前者通过符号或标记抽象表示方位或数词,如“左”“右”“上”“下”“一”“二”“三”等字;后者由两个或多个独体象形字组合形成新的含义,表示动作或抽象概念,如“日”“月”组合出“明”,三个“木”组合出“森”,“人”“言”组合出“信”。后来又有了形声、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如“心”“非”组合出“悲”,“日”“青”组合出“晴”,“石”“少”组合成“砂”,说明部分形声字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这对于破解“雎”字的本义至关重要。

“雎”在汉字中属于二级字,并不常用,笔画也较多,如果单独写出一个“雎”字,很多人可能不认识,但如果吟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相信很多人就恍然大悟了,但还是会觉得陌生,因为不知道这个字的意思。

“雎”是一个形声字,从隹,且声,“隹”的本义是短尾鸟的总称,《说文解字》曰:“隹,鸟之短尾总名也。”常见的鸟类如麻雀、大雁、鹰类都属于“隹”。因此,“雎”的本义一定与短尾鸟有关。但短尾鸟也有很多,以至引发了两千余年的争论。

西晋时期的陆机认为“雎鸠”属于雕类,同时代的郭璞将其明确为鱼鹰,并给予了“王雎”的注解,提示鱼鹰是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鸟类。由于猛禽与《关雎》“中庸”之德的温柔敦厚诗教存在象征冲突,因此朱熹《诗集传》又将“雎鸠”解释为“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像野鸭的鸟类,既是对猛禽意向的规避,也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教化功能所契合。

近现代以来,学者判断“雎鸠”可能是天鹅、彩鹬、水雉、冠鱼狗、白胸苦恶鸟、东方大苇莺、扇尾沙锥、水斑鸠、凤头䴙(pì)䴘(tī)等水鸟,并未形成统一的答案。

以凤头䴙䴘为例。凤头䴙䴘的瓣蹼十分发达,善于在水中活动,但过度发达的瓣蹼反而使其陆地上很难行走。因此,凤头䴙䴘的巢穴建在水中而不是陆地,这与“在河之洲”的描述不符。

前面我们提到,部分形声字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雎”亦是如此,其声部“且”也有表意的作用,“且”的本义与祖先牌位有关,这也是传统注家将其释作“王雎”的缘由,如郭璞、毛亨、许慎等人,即便是规避了猛禽意向的宋代大儒朱熹也给出了“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野鸭)”的注解。结合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来看,尽管《关雎》是一首情爱诗,但贵族自比为处于食物链较高位置的“王雎”与当时贵族的统治状况契合,因此,“雎”的本义与雕、鹰这一类猛禽有关,结合诗中“在河之洲”的描述,将“雎”的本义确定为鱼鹰是合理的,尽管这与后世儒家所倡导的温柔敦厚诗教存在象征冲突,但应充分考虑先秦时期的实际情况。

张鑫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