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引擎 精准发力乡村全面振兴

版次:T3 作者:梁小雨

在银川广袤的乡野间,党建“红色引擎”正以蓬勃动力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破浪前行。从阡陌纵横的农田到炊烟袅袅的村落,各级党组织扛牢责任厚植发展根基,建强堡垒凝聚多方合力,善治善为创新治理路径,在产业振兴的主战场、生态治理的最前沿、民生改善的第一线筑牢战斗堡垒,让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动能、生态治理的实效与民生改善的温度。一幅以党建为笔、实干为墨,融合产业旺、人才聚、生态美、治理优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黄河之滨徐徐展开。

扛牢责任担当厚植发展根基

6月29日,记者走进西夏区兴泾镇黄花村的田间地头,只见墨绿色的西瓜藤蔓在风中舒展,巴掌大的叶片下,圆滚滚的西瓜裹着深绿与浅绿相间的条纹,在夏日的乡野间酝酿着甜蜜的丰收气息。这个曾被贴上“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标签的村庄,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百万元,较以前每年的十余万元有了较大提升。

“2024年以前,村民对村‘两委’意见很大。”黄花村党支部书记兰江海回忆,作为拆迁安置村,该村当时面临多重困境:工作基础薄弱、组织动员力弱、村集体经济发展弱。西夏区以“人”为核心破题,于去年5月选派兰江海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推动村“两委”班子重塑——摒弃“头疼医头”的被动整顿,通过“地毯式”排查找准症结,将“班子建设+产业发展+群众联结”作为三大突破口。

针对闲置土地荒废问题,村“两委”整合碎片化耕地,2025年压茬种植黑小麦、西瓜、花生、红薯等农作物380亩,同时盘活闲置资源获取房屋租金,并依托入股分红等多元化模式推动发展,202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百万元大关。

面对搬迁后的就业难题,黄花村接连举办电工、刺绣、保育员、电焊工等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超200人次,仅首期刺绣培训班就实现学员100%上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线上代销模式更让村民的手工艺品走向全国。黄花村紧邻银川经开区,村民经培训后陆续入职园区企业,从事电工、叉车司机、保洁等工作,202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8672元。曾经闲置的土地如今瓜果飘香,村民在家门口捧起“技能饭碗”,村“两委”从被质疑到被信赖,黄花村完成了从基层治理短板到乡村全面振兴样板的逆袭。

2024年以来,银川市常态化落实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识别、整顿、转化、巩固”工作机制,逐村“过筛子”识别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由县级党委指导、“一村一策”制定整顿方案,严格落实“五个一”包抓机制,逐项推进问题整治。

同时,银川市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高标准开展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中期评估和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组织实施找回一批在外发展优秀人才、吸引一批优秀青年大学生、发现一批产业带头人、选聘一批复转军人的“四个一批”进班子计划,通过分级建立“四个一批”人才档案库,推行动态管理、跟踪培养机制,累计吸引3110名优秀人才到村工作,村党组织书记中“四类”优秀人才占比达83.4%,基层干部能力素质显著增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的“红色动能”。

“我们还计划成立服务劳务公司和运输公司,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提升村民的就业率,更好地帮扶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增收。”展望未来,兰江海信心满满。

建强战斗堡垒 凝聚发展合力

6月,正值春茬西蓝花丰收季。在贺兰县金贵镇潘昶村的西蓝花种植基地里,2300亩绿浪随风起伏。深绿色的花球在青翠叶片间绽放,工人们穿梭其间,指尖轻旋切断花茎,分拣、装筐的动作娴熟流畅,冷链车停靠在田埂上随时待命——这幅繁忙的丰收景象,正是银川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在党建引领下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

“今年春茬采收是从6月到7月中旬,亩产约3500斤,除了向全国市场供应,还出口至马来西亚、泰国。”宁夏雨林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威介绍,该企业采用“育苗-种植-采摘-打包”全链条模式,助力当地西蓝花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跃迁。在潘昶村党支部的积极协调下,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高效运转。

近年来,在潘昶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该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引进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成功带动西蓝花种植产业蓬勃发展。如今,全村西蓝花种植面积已扩展到2600亩,成为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为了进一步提升西蓝花产业的竞争力,这两年,潘昶村积极申请资金,完善产业基础设施。一方面,建设12栋标准化育苗大棚,培育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提高西蓝花的产量和品质;另一方面,投资建设冷库,解决西蓝花的保鲜和存储问题,延长销售周期,降低市场风险。潘昶村“两委”委员王鹏介绍,目前,该村已实现西蓝花的育苗、种植、采收、冷藏、运输的全产业链覆盖。未来,将继续以西蓝花产业为主导,不断拓展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潘昶村采取的联农带农机制,正是银川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典型范例。银川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两个带头人”作用,通过订单收购、股份合作、托管服务等形式,推动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分工合作、利益共享。2024年,全市村集体经济总量超过5.5亿元。

据悉,银川制定《关于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措施》,在全区率先设立每年1000万元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2020年以来共组织实施59个项目,指导各县(市)区同步建立财政资金支持项目制度,精心组织实施中央、自治区和市级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积极构建项目示范带动村集体发展长效机制。此外,全市大力支持各村自主开办种植养殖等经济实体、创办社会化服务等经济组织,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龙头企业+农户”“党支部+一带三变”模式,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的新格局,不断增强村集体自我“造血”功能和带富致富能力,让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善治善为创新 绘就生态画卷

走进贺兰县立岗镇星光村,整洁的乡间小道蜿蜒向前,怀旧风彩绘文化墙充满韵味,风格各异的民宿错落有致,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星光村以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抓手,在产业、基建、风貌、乡风等方面实现升级,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村”。

星光村党支部书记黎伟是该村第一个考入重点大学的“村里娃”,2016年,他放弃外地良好的发展条件返乡创业。2021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黎伟带领村“两委”倾听民意,探索发展新路。在党支部的推动下,星光村告别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转向稻渔(蟹、鸭)立体生态种养,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斩获“全国千村万寨展新颜示范村”“银川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与此同时,星光村采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盘活8社闲置宅基地,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走进星光村8社,曾经闲置的宅基地焕发新生,一幢幢风格各异的民宿静待八方来客,门前点缀着四季花卉,篱笆墙上爬满了翠绿藤蔓,与远处金黄的稻田、波光粼粼的鱼塘相映成趣。

每到节假日,这处乡村旅游胜地便迎来众多市民游客,每年吸引上万人次观光游览。横贯村子的“星光步道”上,游客熙熙攘攘;宽阔的活动广场上,欢声笑语不断;风格独特的农家小院里,飘出阵阵美食香气,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曾经远近闻名的“空心村”,成功逆袭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明星村”。

“现在村民有了矛盾纠纷,不再像以前那样吵架、打闹,而是第一时间找调解委员会解决。”黎伟介绍,星光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汇聚法官、警官等调解力量,构建“红色网格”,通过“访、询、调、援、疏、育”一站式服务,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如今,村民遇到矛盾纠纷,首选调解委员会进行解决,他们对村党支部的信任度也不断提升。

从基层党建到产业振兴,从乡村旅游到矛盾调解,星光村正以党建为引领,书写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篇章,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当前,银川聚焦解决“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创新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将重点任务细化量化为21项目标和80条具体措施,让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有抓手、有重点、有目标。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