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T4 作者:范晓儒
“以前只能在外面跳广场舞,现在社区给我们建起宽敞明亮的舞蹈室,还请来专业老师给我们现场指导,大伙儿跳舞健身的劲头更足了。”说起灵武市朔方路社区近年来的变化,居民纷纷竖起大拇指;
每天清晨,天色尚未大亮,金凤区安居苑社区的网格员们已忙碌起来,她们戴上小红帽,穿上红马甲,排查安全隐患、维护卫生环境、调解邻里纠纷,穿梭在社区各个角落服务居民;
贺兰县迎宾社区地处德胜工业园区,社区党委积极探索“社区+小区+街区+园区”发展模式,推动社区与园区“产城赋能”,织密“一青一老一小”服务网,缓解辖区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工作之忧、养老之忧、托育之忧;
……
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近年来,银川市立足“全国基层党建示范市”定位,系统推进组织坚强、民主共治、法治安全、文明和谐、美丽幸福“五好社区”建设,通过党建赋能、党建聚能、党建扩能、党建蓄能,持续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以高质量党建提升基层治理水平与效能,全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和美之城。
坚持党建聚能强化组织建设
提升协同治理聚合力
“有没有党组织牵头,结果真是大不一样!”提起永宁县利民社区的新变化,居民闫秀珍感慨万千,“以前小区环境脏乱差,出门都犯愁。现在社区党员干部带着志愿者们把环境整治得干干净净,住得别提多舒心了!为了方便居民,社区还组建了微信群,居民在群里咨询问题、反映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和楼栋党员总能第一时间响应处理。”
在兴庆区西塔社区,“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链条高效运转,释放出强大治理效能。68名楼栋长与社区工作人员协同作战,精准解决房屋漏水、水管爆管、路面塌陷等民生急难问题,全面排查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高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在西塔社区党委书记朱红芳看来,党组织如同强有力的磁石,将大家的心紧紧凝聚在一起,让小区成为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这样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在银川随处可见。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组织“延伸工程”,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有力有效嵌入基层治理体系。纵向构建起“28个街道党工委-303个社区党组织-1269个网格(小区)党支部-3705个楼栋(单元)党小组”的四级组织链条,将组织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主心骨;横向推行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将驻区单位党组织连接起来,定期开展议事会商,共同抓好基层党建、服务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等工作。
面对社区治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复杂局面,我市大力实施书记“领航工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机制,完善“选-育-管-用-带”全链条体系,选好配强专业化社区工作者,建立“市级示范、县区普遍、镇街兜底”的分类培训机制,社区工作者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37.2岁,大专以上学历占98.3%,五星级党组织增至48个、三星级以上社区党组织占比达91.4%,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已然成型。
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党员“先锋工程”,建立在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双报告”机制,常态化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和“走进生活作贡献”等活动,通过设岗定责、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2.8万余名党员亮身份、践承诺,示范带动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等积极投身社区建设,成为基层治理中最坚实的红色力量。
“小社区承载大民生,小岗位彰显大担当。”银川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着力打造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他们凭借开阔的视野和创新思维,结合社区实际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新方法,让社区事务管理更加有序,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坚持党建扩能 巩固减负成效
提升制度长效保障力
“以前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回复不完的微信群消息和填不完的各类报表,有时忙起来一整天都陷在办公室里动弹不得。”回顾往日“喘不过气”的工作状态,贺兰县星光村党支部书记黎伟连连摇头。如今,随着持续深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星光村实现了从深陷“文山会海”到聚力“实干兴村”的显著转变,黎伟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带领村民精心打造黄河民宿集群。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升至近2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益达56.7万元。“现在的督查检查考核,既看‘显绩’更重‘实绩’,我们访民情、察民意的时间大大增加,办实事的效率显著提升,一大批关乎民生的实事项目得以快速推进。”说这话时,黎伟的眼里满是干劲。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近年来,银川市坚持把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成效的重要支点,打出一套减负增效“组合拳”。在制度建设上,明晰权责体系、优化力量配置、强化机制建设,制定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37项任务清单,严格落实社区工作事务准入制度,指导全市303个社区制定工作事务目录,划清社区职责界限,从政策层面为基层松绑减负。在破解“巴不得放”和“舍不得放”问题上,我市加强基层一线人员力量编制配备,先后给市辖区增加行政事业编制280余个,推动95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同时,制定《银川市“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工作机制(试行)》,赋予乡镇街道综合执法调度、多部门统筹协调和考核督办权,配套梳理出49项村(居)常见的“吹哨”事项清单,建立“接哨”部门联络清单及职责清单,推动哨声吹得响、力量下得来、事情能解决。
临近暑期,西夏区梦园社区党委书记刘晶晶为开设暑期实践课忙碌起来,安全教育知识普及、书法艺术培训、绘本趣味阅读、创意手工制作及科普小实验……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不仅有效纾解了家长的“看娃”之忧,更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基层阵地服务群众的功能持续强化,社区干部是真心实意在为咱们群众办实事!”居民的由衷称赞,是对持续深化基层减负成效最生动的诠释。如今在银川,越来越多像刘晶晶这样的党员干部正以“服务员”“联络员”“化解员”的身份深入基层一线,真正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温暖民心,让干群关系愈发紧密和谐。
坚持从源头松绑、向治理末梢发力,我市各项减负措施精准聚焦基层干部的“累点”,直击基层负担的“痛点”,着力为基层卸下不必要的“包袱”。从“群里传”到“实地走”、从“忙事务”到“抓服务”,全市广大基层干部得以从办公室的“格子间”中解放出来。大家轻装上阵、放开手脚,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上,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服务群众能力切实增强。
坚持党建蓄能 凝集各方资源
提升服务多元内生力
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如何踏出扎实的脚步,传递直达心底的暖意?贺兰县花园社区“幸福驿站”给出了答案。一套简易的桌椅,加上两名社区工作者,这样的“移动服务站”每周定时出现在各个小区,将居民的养老、医保办理和就业信息咨询等业务“打包”送到居民家门口,让白发老人不再排队、上班族不用请假,下楼就能解决“烦心事”。“以前办事得往社区跑,现在出了单元门就能办妥,家门口的服务真贴心。”奥园小区居民白玲说。
近年来,我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机制,广泛建立覆盖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各层面的民情恳谈会、板凳协商会等协商议事平台,打造了“党叔说事”“老王说和室”等议事协商品牌,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
服务群众、造福群众,让物业服务更舒心,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围绕物业行业“门槛低、出口松,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和低质物业“推不动、盘不活”等问题,深化社区物业党建联建,通过发展新党员、选派党建指导员等方式,推动符合条件的物业企业全部建立党组织。同时,深入推进物业提升“123”专项行动,探索引入“社区合伙人”,通过“公益+低偿”“公益+市场”等运营模式,打造“红色物业”297家,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升至83.5%,实现了物业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持续擦亮“凤城物业红”党建品牌。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在银川,群众的幸福感来自扎实的基层社会治理,基层“末梢”变治理“前哨”、“邻距离”变“凝聚力”、“微网格”撬动“大治理”、“微服务”赢得“好口碑”,高质量党建引领赋能高水平治理的探索层出不穷。面对时代新考题,我市将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持续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倾、力量下沉,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银川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本报记者 范晓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