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水漫灌 拥抱科技节水

银川农田实现喝少产多绿色蝶变

版次:03 作者:梁小雨

盛夏时节,走进宁夏富麓酒庄的葡萄种植基地,仿佛闯入一片绿意盎然的海洋,翠绿的葡萄藤蔓沿着支架攀爬交织,形成一片片错落有致的绿幕。

基地一隅,一座2.5万立方米的蓄水池波光粼粼,常有水鸟驻足休憩——这是2024年6月投用的高效节水农业设施,也是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破解“用水困局”的破题之作。

“2022年我们几乎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富麓酒庄董事长助理马成云告诉记者,总投资510.3万元的节水项目通过建设蓄水池、铺设智能引水管网,并配套自动化灌溉与视频监控系统,彻底告别了传统灌溉模式。如今,基地内1200亩赤霞珠、美乐等酿酒葡萄,正通过水肥一体化技术享受“定制化浇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控制平台精准调控滴灌量,让每一滴水直达植株根部。这种“靶向供水”模式不仅杜绝了浪费,更助力酒庄实现年产酿酒葡萄600吨,并将红酒产能提升至72万瓶/年。

在基地种植区,由气候监测站、水位水压传感器等设备组成的智慧网络格外醒目。“过去大水漫灌,现在精准滴灌,水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马成云指着实时跳动的数据屏介绍说,是科技赋能,让葡萄种植基地实现了“喝少产多”的绿色蝶变。

“通过实施高效节水农业项目,我市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特色种植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银川立足引黄灌区水源条件、作物类型和管理水平,在葡萄、玉米、设施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中,因地制宜推广喷灌、滴灌、膜下滴灌及水肥一体化技术。

同时,全市以规模化种植基地和示范园区为基础,建设农田高效节水示范点,带动群众发展节水农业,显著提升了农田节水技术的应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不仅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也为绿色发展增添了新引擎。

2024年,永宁县李俊镇小麦单产提升示范点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亩产达730.6公斤,刷新了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单产纪录;西夏区创新推行节水滴灌与暗管排水“一块田”改革,年节约灌溉水量254万立方米,其数字治水模式被评为自治区改革典型案例。从葡萄藤蔓间的智能滴灌带,到麦田里的浅埋输水管,银川正描绘出一幅“水效提升、产业增值、生态增益”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本报记者 梁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