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梁小雨
“矛盾在长廊下化解,心与心的距离在议事中拉近”“花匠手工坊里,大家用毛线钩织出共同的幸福”“社区邻里节让不同民族的居民越走越近”……在贺兰县,多民族居民在朝夕相处中增进了解,在携手奋斗中凝聚共识,在共享成果中升华情感,让“银川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的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
去年以来,贺兰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按照“银川市多民族社区居民亲如一家”品牌“1661”总体思路,积极探索“六维六嵌”的实践路径。通过实施党建引领、和谐融居、精神相依、共同富裕、协同治理、情感交融六大行动,着力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的温馨家园、共建共享的发展平台、共事共乐的生活场景,持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贺兰大地生根发芽。
长廊之下“露天过道”变“家门口会客厅”
走进富兴街街道金河社区祥和家苑小区,木质长廊宛如纽带串联楼宇。廊边月季盛放,与廊下织毛衣的阿姨、对弈的老人、嬉戏的孩童相映成趣,这里被居民亲切地称作“家门口会客厅”。然而曾经,它只是雨雪天里令人发愁的“露天过道”。
“以前长廊光秃秃的,刮风下雨没处唠嗑,只能闷在家里。”居民王春花的感慨,道出了小区各族居民的烦心事。金河社区创新采用“街道统筹+社区推进+居民参与+物业服务”的模式,争取专项资金为长廊和凉亭加装顶棚。改造后,居民自发栽种鲜花装点“小花圃”,67岁的居民马步祥笑着说:“种下的是花,换来的是家门口的‘诗和远方’,我们都是受益者。”
如今,长廊既是休闲之所,更成为露天会议室,物业费协商、矛盾调解等事务在花香中化解。从“等靠要”到“齐动手”,从“社区管”到“大家管”,这条长廊如同一根丝线,串起了多民族居民共居共乐的烟火日常。金河社区通过长廊连接民心,用“开花”的角落凝聚共识,让“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大家心里生根发芽。
近年来,贺兰县深化协同治理行动,构建“共商共议、多元共治”格局:健全社区联合党组织,完善“街巷吹哨,接诉即办”“双报到双服务”机制;推广“社区好管家”二维码,通过“议事会”“凉亭会”等引导群众参与治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00余件;依托“石榴籽警务室”“石榴籽调解室”,发展新时代“塞上枫桥”经验,让各族居民共享安全和谐的美好生活。
手工坊里 一针一线钩织共融情谊
近日,走进富兴街街道利民社区的花匠手工坊,屋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毛线钩织工艺品。俏皮可爱的动物玩偶、栩栩如生的仿真花朵、精巧别致的装饰锁扣,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居民的创意巧思,展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手工坊汇聚各民族妇女,她们以钩针为纽带,在一起分享创作、交流技艺,并在社区搭建的产销平台支持下实现居家就业。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何雪红作为手工坊“主心骨”,不仅传授手艺,更积极传播优良家风。她说:“大家在这里相互学习,既充实了退休生活,更让不同民族姐妹的心紧密相连。”
手工坊外,81岁的退休老党员王爱华正在社区广场的黑板前书写新一期板报。有着44年党龄的她,担任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4年间,坚持手写100多期黑板报,内容涵盖国家大事、民族政策、传统美德与邻里故事。她还牵头成立“板报奶奶”宣讲团,让黑板报变身民族团结的“传声筒”。
利民社区居住着11867人,其中少数民族1663人。社区以“五微利民”服务模式,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和心理层面深度互嵌共融。当何雪红的钩针穿过彩色毛线,当王爱华的粉笔写下温暖文字,民族团结的种子已在一针一划间悄然生根,在贺兰大地生长出枝繁叶茂的共融之树。
近年来,贺兰县深入实施情感交融行动,着力构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社群生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组建“红石榴”宣讲队伍;组织“密密缝”“红马甲”等志愿服务活动,树立“爱心妈妈”“板报奶奶”等先进典型;借助“贺兰石榴云”“红石榴直播间”等平台,让民族团结故事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促进各民族在“云端”实现互嵌交融。
邻里节上
一小区一文化绘就共乐画卷
在富兴街街道花园社区,“一小区一文化”特色邻里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奥园小区以“睦邻联盟”为文化主题,通过家庭才艺展示搭建居民风采舞台,不仅促进了邻里间的互动,还推动了社企合作共建和谐社区;美茵湖城小区围绕“睦邻建设”,在传统节日开展爱国诵读活动,用经典之声弘扬爱国精神,拉近邻里间的情感距离;逸泉苑小区秉持“睦邻共享”理念,邀请居民现场写书法、绘国画,工作人员身着少数民族服饰进行走秀,为各民族居民交流融合搭建了生动平台。
此外,花园社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创新推出“我们都是石榴籽”品牌,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实际,以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旗下的幸福花园”为主题,结合辖区10个小区的不同特色,深入开展“一小区一文化”邻里节活动。“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居民唱歌跳舞在一起、生活居住在一起、工作奋斗在一起,绘就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鲜活图景。”花园社区党委书记王冬梅介绍,除特色活动外,社区还常态化开展爱心义剪、义诊、手工编织等服务,持续增进各族群众间的了解与情谊。
近年来,贺兰县大力实施精神相依行动,着力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累计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210余场,举办“邻里节”“百家宴”“村运会”等特色活动120余场次;培育习岗镇燎干节、金贵镇花朝节等民俗活动,发展32家文艺社团,建成7所社区老年大学;通过“公益课堂”“文艺下乡”等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各族群众心灵,推动各民族在思想、精神与生活方式上携手共进。
本报记者 梁小雨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