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郑文著
20世纪初叶的银川,历经清朝崩溃之纷乱,又遭遇席卷西北的战火,民众生活艰辛,城市风貌亦是盛况不再而满目凄凉。面对彼时银川道路崎岖不平、建筑破旧不堪之惨淡状况,有识之士亦痛心疾首:“然而任其凸凹污浊吗?那就商场的繁荣、市廛的整洁,和其他一切的进化,便都无望了。”
历史悠久的银川城,何以百年前市容如此不堪?这要从银川城所处的地势说起:昔日银川城四面围湖且地下水位较高,当年城市道路亦为黄土碾压而成,春季泛潮之时,路面坑洼不平甚至成为具有弹性的翻浆路,还交错存在深嵌泥泞路面中的各种车辙。久而久之,若不进行平整与修缮,则必然破败不堪。
然而时逢乱世,不仅道路建设无人问津,主要街区周遭亦是肆意发展而杂乱无章。如明清时期最为繁华的东、西大街,因长期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以至各种商贩、店铺皆聚拢于此,危房比比皆是,甚至铜铁匠铺亦存在其中,致使环境狼藉而昼夜嘈杂之声不绝于耳。就在此时,屋漏偏逢连夜雨,1920年海原发生强烈地震,银川亦有大量建筑坍塌、房舍倾斜,已到必须进行大规模城市改造之时。但民众生计维艰、当局自顾不暇,至于城市修建,根本无从谈起。
至1929年,宁夏建省,省会为宁夏城(今银川)。原本也想借此良机修整市容,还专门设置市政局,制定规划、勘测街路,只是筹备之时却又逢战火,城市建设之事于此时显然是镜花水月。待吉鸿昌将军率部平定战乱,局势方才稳定。
又经战火的宁夏城,修整已是迫在眉睫。于是,1930年再次筹划对银川城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可是,城市建设需要庞大资金支持,彼时当局财力捉襟见肘,如何才能少花钱而大整治呢?于是想出两个办法:第一,将东、西大街上的铜铁匠铺等动迁至非主要街区集中经营,财力雄厚的店家自行建设新房,给予优先选址等鼓励措施,那些实在无力搬迁的商家,统一帮助营建新店。第二,鉴于彼时农业人口需出渠工,而每年预计渠工工作量尚有冗余。便可以分派部分渠工对城市街道进行修建,再有驻军协助,城市建设用工问题也基本得以解决。
1930年3月,银川街区改造工程分期、分批逐步展开。
这幅影像为1932年所拍,根据背景中的鼓楼建筑制式以及临街建筑形式可以判断为柳树巷情景,当时之柳树巷,即为如今鼓楼步行街。
此次改造工程虽于1930年即展开,但以当时市政建设能力完全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分步实施、修修补补地进行。1932年《中国建设》杂志中《宁夏省会修理街路城关工程之略述》一文曾有介绍:“本年(1932年,笔者注)春,仍拨渠夫二百名,将东、西、南、北各街大马路,及柳树巷街路未尽善者又事修理。同时,更把两旁参差不齐的铺檐一律做齐,并将各沟除西街一部分因各种情形仅挖深引直外,余者完全筑为暗洞。此刻,全市最重要之街路,均已坦坦荡荡,市民往来,莫不称便也”。
文中可见,仅就柳树巷而言,1932年春季又对“未尽善”的环节进行了补修。上一幅照片恰好拍摄于1932年1月,为这次修缮之前,颇为珍贵。而《宁夏省会修理街路城关工程之略述》一文还曾记述:“柳树巷街,宽七公尺,长六百五十公尺。路势昔亦不甚平坦,自春修理始臻尽善”。自影像中可以看到,此段落柳树巷宽度肯定不足七米,足见彼时临街建筑参差,道路无法统一宽度。
值得说明的是,画面右侧悬挂的竖条招牌附近,就是昔日银川宝珍照相馆所在。
1934年初,孙殿英率军围攻银川。银川街区改造工程原本举步维艰,而枪林弹雨中更不适宜进行,于是必然停滞,那是一个艰难而无奈的时代。
之后,城建工作再次展开。1936年,一位周游至银川的旅者曾描述:“银川是西安以西最美的城市,这里街道宽阔,城市建筑宏伟、风格独特,临街的商铺皆建有门廊。”他所言临街建筑皆有门廊,即为银川地区最高规格的立木出厦建筑。而从这幅1937年所拍的柳树巷影像之中,亦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此时柳树巷的变化。路面宽阔,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且井然有序,而画面中堆砌的砖瓦以及道路上行走的施工人员,都说明建设工程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此时的柳树巷,时代所限,依旧没有高大建筑,但也算彰显塞上古城的悠然风貌。
一百年匆匆而过,从柳树巷坎坷不平的街道、低矮破旧的商铺,到如今步行街厚重的历史建筑与耀眼的现代商厦相得益彰,矗立街头的人工耳蜗雕塑则诉说着银川人的热忱与友爱。今撰本文,亦为回顾沧桑岁月中银川街区改造的艰辛往事,以期温故感新。
郑文著/文 图片由郑文著独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