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字溯古:从蛇形到动物总称

版次:08 作者:张鑫华

一枚“虫”字,暗藏华夏文明认知生物的千古密码。从甲骨文的毒牙寒光到《大戴礼记》的宏阔分类,“虫”字承载着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思辨。简体字将“虫、虺、蟲”三字熔铸一体,恰似古人对生命形态“分形同气”的哲学观照。

虫蛇同源毒牙中的字形嬗变

虫,象形字,本义是三角形脑袋的蛇,泛指有毒类动物。这个字义后来写作虺,读作huǐ,《玉篇》曰:“虫,古文虺字。”《字汇》说:“虺,蛇属,细颈大头,色如绶文,大者长七八尺。”

与“虫”相似,“它”字的本义也是蛇。

它,象形字,本义是指另一条毒蛇。《玉篇》曰:“它,蛇也。”后来“它”在古籍中常用作代词,于是又另造了“蛇”来表示毒蛇的本义。《正譌》说:“它,虫之大者。今文加虫作蛇,二音通用。”

近年来有人认为,“也”的本义也是蛇,因为其小篆结构同“它”的小篆象形相近,加之“也”的金文疑似会弯曲的蛇张口咬之意。然而实际上,“也”与“蛇”并无关联。

至于“也”的构型,从“曰”的象形对比可知,二字都是与“口”有关的指事字,口加一横为“曰”,表示言从口出。口下加一笔为“也”,常用于句末。本义为语气词,《颜氏家训·书证》曰:“也,是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

蟲类宇宙 书中的五蟲体系

蟲,会意字,从三虫,本义是一切动物的总称,《说文解字》曰:“蟲,有足谓之蟲,无足谓之豸。”曾有人提出,既然“蟲”包含一切动物,为何还要加一句“无足谓之豸”?颇为费解。为此,宋代刑昺解释说:“此对文尔,散文则无足亦曰蟲。”清代段玉裁解释说:“凡虫无足者其行但见长脊豸豸然,故得假借豸名。”前者认为是对文的必要,后者认为无足虫类蠕动时的形态同猫、虎等脊椎动物相似。“豸”也是“虫”的一种,表假借形态,只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

由于古籍中的“蟲”经常省略作“虫”,因此《简化字总表》将“蟲”“虺”“虫”合并,统一写作虫。

在《西游记》第五十八回中真假美猴王的情节中,如来说:“周天之内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虫,乃蠃鳞毛羽昆。”《西游记》第一回也有“如今五蟲之内,唯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的记载。《西游记》是明朝时期的作品,其中的“五蟲”之说是实则源于西汉时期的儒学著作《大戴礼记》。其中,蠃蟲的特征是无毛无鳞,包括人、蚯蚓、蛙等动物;鳞蟲,覆鳞,指鱼、蛇、鳄鱼等动物;毛蟲,披毛,指虎、鹿、牛、羊等动物;羽蟲,覆羽,指大雁、麻雀等鸟类;昆蟲,有甲壳,指乌龟、贝、虾、蟹等。

所以在古人对动物类别的划分中,老虎属于毛蟲,因此有大蟲之称。除“大蟲”外,老虎也可以称为“豸”。

豸,象形字,像一种动物,但具体所指不详。从跟“豕”的对比来看,“豸”更突出头部,因此一般当食肉类猛兽讲,如虎、豹等猫科动物。《说文解字》曰:“豸,兽长脊,行豸豸然,欲有所司杀形。”后来虫、豸二字经常连用,“豸”既可以表示长脊兽,也可以指小型动物。

张鑫华/文 图片由张鑫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