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环社区:同心共筑“亲如一家”幸福图景

版次:01 作者:刘嘉怡

“最近有居民反映小广场上广场舞锻炼时间太晚,影响到了住户的休息,咱们这周再去现场看看吧……”近日,在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南环社区“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伴着悠悠茶香,社区党组织书记、民警、物业工作人员等围坐在一起,梳理着居民们的意见建议。

今年69岁的回族老人杨茂山是永宁县团结西路街道南环社区“老书记工作室”的一员,曾经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获评“自治区劳动模范”的他,凭借着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一颗闲不住的热心,退休后主动加入到社区工作中,活跃在矛盾纠纷调解、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一线。在社区举办的这场“围炉煮茶”座谈会上,杨茂山率先提出了居民们反映的意见,并和大家一同商量起了对策。

南环社区下辖12个小区、1个集贸市场,共有5428户1.1万余人,居住生活着回族、满族、藏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132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2%,是一个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近年来,南环社区聚焦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为各族群众说事、议事、办事搭建了平台,“围炉煮茶”协商议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社区如何精准发力?南环社区党总支书记赵敬如说,推动这项工作必须坚持“有形、有感、有效”,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融入社区肌理、深入群众心田。

对此,南环社区结合辖区多民族聚居、老旧小区集中、商居混合的特点,发挥村(社区)、单位、党务工作者和热心群众的经验、人缘、地缘优势,先后打造了“老书记工作室”“5G红领哨所”“一调百顺说和团”“我和书记扯扯磨”等多个为民服务平台,在文化共融、平安共建、环境共治、志愿共行、活动共办上发力,致力于将社区打造成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温馨睦邻新家园。

有了多元力量的加入,杨茂山的工作越做越深入、越做越走心。一次入户走访中,杨茂山了解到祥和名邸小区8号楼居民家中老人过世,他第一时间来到居民家中帮忙处理后事,等到老人家属赶到后才悄悄离开,事后老人家属感激地说:“想不到杨叔比我们更早赶到了家中,真的特别感谢杨叔的帮忙。”

近几年,南环社区相继建立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志愿者”联动机制,孵化培育了“石榴籽”“爱相伴”“螺丝钉”等8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达1568名。并将每周五固定为社区服务日,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小南大集等服务,提供义诊、义剪、维修、按摩等多样化公益服务,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还凝聚起了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的强大合力。

各类由居民组织、居民参与的活动,让大家的心越靠越近。最让居民们期待的,还属一年一度的社区“百家宴”。每逢“百家宴”,各族群众便提前备好自家的拿手好菜,期待着让邻里邻居品尝自家的手艺。

去年的“百家宴”上,数十个大圆桌排成一排,居民们一早就忙活着摆桌椅、发碗筷。开餐后,来自新疆的一位商户带来了香喷喷的烤馕,藏族大姐米玛曲吉精心准备了藏族传统美食糌粑和酥油茶,土家族姑娘敖小梅一家提早做好了土家酱香饼……热气腾腾的饭菜香气中,各族群众团结互助、亲如一家。“无论是小家的走动还是社区‘大家庭’的交往,大家都是越走越近、越走越亲,成了一家人。”杨茂山说。

“我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载体,精心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共品团圆年夜饭、欢天喜地闹元宵、粥香四溢话腊八等活动,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也组织开展慰问关怀和文娱活动,大家一同过节、共同庆祝。”赵敬如说,社区为各族群众创造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平台,让“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文化体验中悄然扎根。

走进南环社区,内部道路干净整洁,花园中绿意盎然,随处可见的凉亭、连廊内,居民惬意地纳凉休闲。近几年,南环社区对辖区7个无物业小区改设施、修路面、通管网、补绿植,先后完成老旧小区单元门更换、楼道灯安装、车棚建设、广场打造等百余件民生实事,对祥和名邸二期东南角广场进行升级改造,设立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活动区等场地,实实在在解决好居住、环境、养老、育幼等具体问题,提升了居民群众的幸福感。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牢记嘱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党员干部发动起来,把普通群众组织起来,把各类力量动员起来,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石榴籽’般的内生动力,持续深化“互嵌式”社区环境建设,努力让民族团结的‘幸福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赵敬如说。

本报记者 刘嘉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