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4 作者:肖梦琪
走进兴庆区通贵乡老油坊生产车间,机械运转的嗡鸣声中,五位肢体残疾工人正认真打扫卫生,38岁的陈师傅嘴角始终挂着自信的笑容。“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负担,现在每月能挣几百元,还能和工友们唠唠家常。”他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这样温暖的场景,正是兴庆区残联以“五维赋能”行动托举农村残疾人就业梦想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兴庆区残联聚焦农村残疾人群体就业难题,从技能培训、就业创业、产业发展、专项帮扶、精准服务五个维度持续发力,为残疾人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增收之路。
在麻编技能培训班上,专业人员手把手指导学员调整编织角度,学员马有云学得格外投入。作为家庭顶梁柱,一场意外导致他残疾后,生活一度陷入困境,直到残联工作人员带着麻编培训的消息叩开家门。“第一次拿麻绳时手抖得厉害,连基础技巧都要重复十几遍。”马有云回忆道。如今,他不仅靠麻编实现了稳定增收,还带动身边残疾人朋友一同学习,将指尖艺术变成了致富“金钥匙”。像马有云这样,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的残疾人已有近50名。
在月牙湖乡的农家小院里,李广兰正对着手机镜头熟练介绍枸杞养生知识。曾因视力障碍只能依靠家人照顾的她,在残联组织的直播培训中找到了新方向。“刚开始对着镜头说话紧张得直冒汗。”她笑着展示手机里的订单,每月数千元的收入让她重拾生活信心。
为帮助更多残疾人实现就业梦,兴庆区残联探索出多点开花的创新模式:除鼓励企业吸纳残疾人就业外,依托“阳光助残小康计划”,让96万元专项资金精准惠及239名残疾人;村头工厂、社区“微工厂”等新型经营主体,与358名残疾人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金融”模式,216户困难家庭每年获得稳定分红。
兴庆区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五维赋能”行动,农村残疾人的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升,稳定增收渠道有效拓宽,越来越多人实现了“有技能傍身、有岗位依托、有稳定收入、有人生尊严”的梦想,让助残成果可感可触。
本报记者 肖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