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T2 作者:鲍淑玲 李阳阳
一锤定音!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当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出,这一刻,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座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下的古老遗迹上。
这座承载着神秘西夏历史的陵墓群,为何能在众多申遗项目中脱颖而出,惊艳世界呢?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独特魅力:融合创新的陵寝典范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处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与峰峦叠嶂的贺兰山势共同形成了雄伟壮丽的陵区景观。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
走进西夏陵,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座座高大的陵塔,它们宛如巨人般矗立在天地之间,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顽强地坚守着这片土地。西夏陵现存9座帝陵,帝陵建筑布局总体类似,均以陵城为核心,陵域面积大小不等。陵城墙四面中部设门、阙,四角设角阙,城内包括献殿、墓道封土、陵塔等遗迹。陵城之外,有的陵另设一重三面或四面围合的外城;陵域最外围筑有四座角台。9座帝陵遗存基本均为原建筑内部夯土部分。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同时,西夏陵在中国历代王朝帝陵之中,首次将碑亭的使用制度化,在月城南侧沿中轴线两侧建碑亭的做法,成为西夏陵帝陵布局中的固定模式,对后世帝陵的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明交融,历史见证
西夏陵不仅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与发展。作为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考古遗存,西夏陵为党项人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见证。
“在西夏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犹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西夏时期的大门。西夏陵出土的建筑构件有陶、瓷、琉璃、石构件,造型粗犷豪放,诸如鸱吻、套兽、迦陵频伽、摩羯、海狮、鸽子、宝瓶等脊饰,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屋面建材,砖、柱础等地面建材,集中展现了西夏取材中原地区建材形制、材质基础上所作的创新,其工艺水平可与中原相媲美。其中的琉璃构件烧造水平高超,色泽光亮如新。最典型的是6号陵南门出土的绿釉鸱吻(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高152厘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展现了琉璃烧造工艺在西夏地区的传播,也体现了西夏建筑体量的宏大雄伟。”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马强说,“陵区出土的钱币、丝绸、珠饰、金银饰等随葬品,见证了西夏时期活跃的商贸交流活动,揭示出西夏在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中的跨区域交流活动的枢纽特征。西夏制瓷业发达,种类繁杂、器形多样,不仅深受北宋定窑系、磁州窑系和耀州窑系的影响,还受到党项人生活习俗、游牧传统的影响,是研究西夏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也见证了不同文化在西夏这片土地上的碰撞与融合。”
创新坚守,文化传承
西夏陵的独特魅力,还体现在它在多元文化融合中对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坚守。西夏文字,便是这种文化自主性的典型代表。“西夏文字是其文化自主性的缩影:字形借鉴汉字方块结构,通过笔画重构创造出全新体系,外人‘一眼似曾相识,细看完全陌生’。这种文字创新与西夏陵的建筑逻辑一致:在农耕与游牧文明的交错地带,西夏既吸收汉文化的制度框架,又坚守民族文化内核,形成‘用汉制而改其形,融佛理而铸其魂’的独特模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说。
“西夏作为11至13世纪与辽、金、宋并列的政权,西夏陵的9座帝陵与271座陪葬墓,通过严谨的布局和等级制度,实证了西夏王朝近200年的社会结构。其出土的建筑构件和文物,既显示与中原、西域的文化交流,又保留党项人的特征,为研究西夏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陈同滨说,“在土遗址保护方面,西夏陵取得的成果令世界瞩目。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与敦煌研究院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在西夏陵的土遗址保护技术上不断迭代,在西夏陵土遗址保护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为全球同类遗产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可借鉴的经验。西夏陵土遗址近千年露天保存仍相对完好,这不仅是中国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骄傲,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终被世界认可
2025年7月11日16时23分,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可“西夏陵”符合世界遗产标准2和标准3,认为西夏陵作为多元文化交融影响的见证,其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并见证了西夏王朝在11至13世纪丝绸之路文化与商业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认可西夏陵的完整性与真实性,认为西夏陵完整展现了保存在历史环境中的全部规划、建筑特征,完整延续了遗产与贺兰山之间形成的视觉和精神联系;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筑遗址等构成要素,在选址特征、空间环境、位置布局、材料技术、历史功能等方面均满足真实性要求,为西夏陵突出价值形成有力支撑。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赞赏中国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绩,认为西夏陵文物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土遗址保护实践与科研,为保护该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西夏陵申遗成功,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人类文明多元性的珍视。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如今,西夏陵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它的奥秘。未来,相信随着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西夏陵将继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向世界讲述神秘西夏的故事。
本报记者 鲍淑玲 李阳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