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以学习教育淬炼政务服务作风

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样板

版次:01 作者:刘旭卓

“以前办食品经营许可证要准备厚厚一沓材料,来回跑好几趟。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市民李芬琳在兴庆区政务服务中心领到食品经营许可证后,立刻向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她在家通过手机APP提交申请,一天后就拿到了许可证。这个暖心场景,是银川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推动作风转变、深化政务服务改革的生动缩影。

2024年,银川市创新成立营商环境促进局,与银川市审批服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审批局”)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以“审批局+营商局”双引擎领跑政务服务改革。这一体制创新打破了改革的“天花板”,充分发挥了“统筹+落实”的机制优势。在张骞葡萄郡建设项目中,洪水影响评价、环评、取水许可三个事项法定审批时限共70个工作日,通过并联审批,仅用24个工作日即完成,极大节省了企业的时间成本。

近年来,银川市聚焦产业发展,重塑“链式”审批流程。以葡萄酒产业为例,银川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梳理涉及区市县三级9个部门的30个事项、184份材料,创新构建“行政审批+行业部门+企业”服务模式,整合各级涉企服务资源,实行“一产一链一策一批”。通过“增值化”改革,推动政务服务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目前,葡萄酒产业“一链通办”已助力部分企业节省半年以上建设周期,显著降低投资成本。

与此同时,改革“组合拳”持续发力。组建300人的“红蓝马甲”帮办代办队伍,累计服务企业群众1.2万次;设立40个“综合窗口”,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创新审批监管“双闭环”机制,已推送监管信息3.6万条。银川市还建立了重点事项、储备事项、发展事项“三张清单”机制,将改革落地与干部能力提升同频共振,在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转变干部作风中提升企业群众满意度,把“问题清单”变成“满意清单”。

改革成果惠及更多领域。2024年5月23日,宁夏浩源煜顺工贸有限公司经理陈珂在宁夏政务服务网成功提交了银川市首单“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申请。“‘高效办成一件事’平台上线,解决了重复申请、多次跑营业厅的问题,大幅缩减了项目接入时间。”陈珂深有感触地说。此前,在“开门问需、你问我帮”开放式问政会上,针对灵武市某小区居民反映的水电气报装需要多头跑、信息不共享等问题,市审批局迅速响应、疏通堵点,有效回应了群众关切。

推行数字政务门牌、上线智能客服“小通”、设立线上“办不成事”反映窗口……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银川持续涌现。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银川市持续推动作风转变,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企业群众办事从“来回跑”变为“指尖办”,从“多头审批”变为“一窗通办”,银川市用作风建设的“金钥匙”,打开了政务服务提质增效的“新大门”。在这片改革热土上,“高效办成一件事”正从承诺变为现实,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