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校园“看不见”的食品安全红线

版次:05 作者:吴戈 周志翔 刘薇

为纵深推进校园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保障幼儿饮食安全,近日,宁夏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托幼机构、中小学等校园食堂进行重点排查,截至媒体发稿,未发现存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守住、守好校园食品安全红线,不但要聚焦显性问题,更应着力构建全链条治理体系,将风险预警与主动防控纳入日常,提升从业者能力意识,让一些不易察觉的隐蔽环节无所遁形。

观点①

构建全链条透明监管体系

形成“专业监管+社会监督”模式

校园食堂与校外供餐关系着万千师生的健康,其安全监管容不得丝毫松懈。然而,这条涉及众多企业单位的供应链条中,隐藏着诸多不易察觉的环节,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的潜在温床。唯有构建全链条透明监管体系,精准把控隐蔽环节,才能让社会放心,家长安心。

如何管控才能让人放心?让技术为监管插上 “千里眼”,就是重要手段之一。宁夏推行的 “互联网 + 明厨亮灶”信息化平台,打破了传统监管的时空限制,实现了从食材采购到加工制作的全过程实时监控。但技术并非万能,线上监控需与线下突击检查形成合力。通过随机抽查、错峰检查等方式,对储存仓库、后厨死角等隐蔽区域进行精准排查,才能形成 “发现问题 ”“整改落实”“回头看”的闭环管理,让监管无死角。

当然,监管效能的提升,离不开广度与深度的双重拓展。一方面,要将监管触角延伸至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从源头食材的种养、运输,到加工环节的生产标准,再到配送过程的管理,实现全链条覆盖;另一方面,需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让监管成为日常。

为进一步提升监管的力度,还可以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监管,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鼓励师生、家长参与监督,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让每一位消费者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员”。同时,可邀请行业专家、媒体代表参与检查过程,借助第三方力量提升监管的客观性与公信力。这种 “专业监管+社会监督”的模式,方能让隐蔽环节在阳光之下无所遁形。

校园食堂与校外供餐的安全,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唯有以技术为基、以制度为纲、以共治为要,构建全链条透明监管体系,才能将隐蔽环节所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

观点②

设置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

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

在食品安全领域,食品从业者的责任心与专业能力始终是筑牢安全防线的核心要素。不少食品安全问题查到最后,人为疏忽或操作失当引发的“人祸”占比居高不下,这迫切要求从业者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守护舌尖安全。

强化从业者责任意识需构建“制度约束+文化培育”机制。在准入环节,除严格执行健康证、资格证等基础审核外,应建立从业者信用档案,将违规操作记录与职业晋升、薪酬评定挂钩,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监管闭环。企业可通过定期开展“安全责任承诺书签署”“岗位风险告知卡学习”等活动,将责任意识融入日常管理。

专业能力提升需构建“系统化培训+实战化演练”体系。培训内容应突破理论框架,细化至具体操作场景。例如,在添加剂使用环节,需通过称量实操考核确保精准到克;在食材验收环节,应设置腐烂度辨别、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等实操检查演练。关键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能仅依赖理论培训,还需通过定期考核和实战演练来巩固,确保其在实际操作中能迅速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建立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是关键落点。这就需要相关单位从原料入库到成品出库,做好关键控制,设置好全流程标准化管理体系,通过双人互检、工序留样等交叉验证机制,确保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每项操作都有标准可循,真正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从源头上压缩人为失误的空间,为食品安全构筑起铜墙铁壁。

观点③

补全意识短板与能力盲区

防微杜渐守好安全红线

守住校园食品安全红线,绝不能是完成规定动作的机械执行,应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风险往往藏在“想不到”的环节,甚至很多看似合规的细节,都有可能因为某些偶然,或是不同人的操作而发生不同结果。这种突发性与隐蔽性,决定了监管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规定动作的被动层面。

防微杜渐才能真正守好安全红线,故而要有随时应对意外突发的能力。信心和能力来自不断查漏补缺的主动防控机制构建。其中,动态化排查是打破被动之关键。传统监管模式中,规定动作式的定期检查容易让企业形成应付惯性,而动态化排查的随机性往往能够打破常规、直击要害,实时捕捉细节问题,若能形成机制扩大辐射面,以“零容忍”态度问责并追溯根源、举一反三,方可最大限度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避免小问题演变为大事故。

从根本上讲,“意外”发生,常与从业者应急能力不足、风险意识薄弱相关。补全意识短板与能力盲区,更需要将意识能力提升纳入主动防控机制的每个环节。当查漏补缺成为监管常态、防微杜渐化作肌肉记忆,“意外”便会因制度刚性而失去滋生温床。

吴戈 周志翔 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