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5 作者:刘薇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的通知》,聚焦稳企业、扩岗位、提能力、优服务四方面推出系列举措,对银川而言,落实政策绝非简单照搬文件,而需在精准对接国家要求与本地实际中求得实效。
银川当前就业结构还是“两头热”——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急需技术工人;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存在技能与岗位不匹配问题。事实上,《通知》提出扩大社会保险补贴范围、以工代赈吸纳重点群体就业,核心就是要打通供需不匹配的堵点。
政策导向下,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企业。银川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落实政策时,一方面要建立重点群体就业数据库以精准画像促进对接,同时,要通过社保补贴扩大范围,向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坚持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叠加补贴,建立“一业一策”等适配性机制。对于以工代赈项目,则可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在农田水利、乡村旅游等领域谋划一批中小型项目,拓展更多可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此外,关注夜经济、周末经济等消费场景,对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的餐饮、文旅等行业,也要灵活帮扶,让企业轻装上阵,也让就业选择能更灵活、更多元。
《通知》要求优化就业服务,强化就业援助,这方面,银川夜市招聘、直播带岗等创新已形成品牌,下一步应借数字赋能,完善“银川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加大服务下沉力度,将“下楼就能问、出门就能办”的驿站延伸至更多社区、乡村;消除户籍壁垒,强化落实常住地失业登记政策;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和岗位推荐。
要让就业有充足后劲,《通知》强调做好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这对银川破解结构性失业至关重要。针对银川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应重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短平快地解决当前需求,包括支持企业开展在岗培训,按要求落实差异化补贴;鼓励职业院校放宽招生年龄限制,为新型职业和市场解决人才缺口问题,力争培训即就业。此外,还要谋长远打基础,优化职业院校与企业订单培养内容、模式,让课堂直通车间,从源头提升就业适配性。
刘薇